聚族而居的家园
聚族而居的家园
——游张谷英村映像
郭建江
仲夏时节,大地一片明媚。应岳阳朋友之邀,我们几个人相约来到岳阳渭洞山区,到这里来探访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一个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古建筑群座落在渭洞山区的笔架山下,渭溪河穿村而过。这是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家族古村,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6年),村名以始祖的姓名而定,历经明清两代多次兴建,至今保持明清传统民居建筑之风格。有“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之称。
从京珠高速驱车拐进三级公路,行驶约30余公里,来到一群山环抱的山区小镇,这里群山披黛,飞鸟凌空,环境优美,这就是张谷英镇。下车后,岳阳的朋友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导游,是一个俊秀的姑娘。“各位领导,我姓张,是张谷英公第26代传人,欢迎大家来到张谷英村。今天,我为大家介绍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张谷英村,请大家随我来。”随着导游姑娘,我们穿过“张谷英村”牌坊,走过村前的“龙珠石”,来到古建筑群的主门。“张谷英村现住着650多户2600多人,同族同宗人聚居,都是始祖张谷英的第25、26、27代子孙。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张谷英古建筑群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张谷英村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四年,由始祖张谷英始造,历经明清两代多次兴建而成,总面积51000平方米,共有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随着张姑娘的介绍,我们进入了张谷英古建筑主体之一的当大门。
跨进张谷英屋场前门“当大门”高高的石门槛,一切开始对称起来,走过前厅,是一个明亮洁静的屋院,两旁两口花岗岩条石砌成的池塘,祖先们用来防火用的“烟火塘”,被现代人植荷养鱼,好不乐哉。踩着麻石,穿过庭院,或四进,或五进,一重接一重的高堂和天井。向左走,或是向右走,两侧的巷道都会将你引向一个另一个几乎相同的空间。这就“五五进”房屋布局带来的奇妙。
当大门大屋场建筑布局按中轴线思想,依山而建,充分利用龙形山前横向地形,南北进深,东西走向,横铺于龙形山口。以主体建筑正堂屋为中心,附属建筑横堂屋垂直于正堂屋向东西两侧铺陈,侧堂屋多组堂屋的大门开于其内,外部封闭。每栋房屋呈“丰”字形结构,主堂屋与横堂屋间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分则自成庭院,合则互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各家享有独立的生活空间,显得完整而宁静。纵向上,以正堂屋为中轴,五进五井,两侧的纵向一般有2至3个天井,4至6个堂屋,两边并列伸出三四道横向分支。每进堂屋都由四根大圆木柱支撑屋顶,东西两侧则为正房和厢房,各间堂屋间由天井、屏门、鼓壁隔开。屋场高密度联着,节约着用地,方便着交流,符合我国传统哲学的空间审美观念。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在这里似乎达成一种默契,形成难得的“天人合一”。
从正堂屋往西走,我们穿过了一条又一条巷道。这些巷道都只有80厘米宽,普通人可以用两只手撑着墙壁往上爬,火灾时便于上屋揭瓦。“张谷英大屋共有62条巷道,总长为1495米,最长的达153米。”62条巷道纵横相通,直通各个高堂,曲曲回回,既可使你通往每一个各自为政的小家庭,也可以把你送到一个个扑朔迷离的精彩世界。这些或长或短或暗或明的巷道讲述着历史的典故,将各房各屋联结成一个整体。人走在巷道中,“晴不曝日,雨不湿脚。”而如果有大火灾发生,62条巷道则成62条防火带,成为消防的好屏障。
随着导游,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天井,张谷英的天井是一绝。这里的天井随处可见,堂屋、厢房、厨房等处均有天井。大的22平方米,小的只有2平方米。全屋场共有206个之多。这些天井均由青一色的花岗岩条石打磨砌成矩形或正方形,方方正正。天井中有两面凿有暗排水孔与下水道相通,也看不出水是向左排,还是向右排。由于独到的设计和建设,使张谷英在600年历史中,虽经多次暴雨洪灾,但从没出现过天井渍水堵塞之事。所有天井的水都进了渭溪河,但整个过程却无法看到,藏而不露。天井的功能不光是排水,还有采光,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连接一户又一户房屋。206个天井,把大屋这一片绵延5万多平方米的神秘世界,划分为206个天空。张谷英村人纵然维系在同一片屋檐下,却仍然“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天空,”各自为政,乐享天伦。
张谷英大量的雕刻,更是值得关注的地方。走进张谷英村,就像走进一座民间雕刻的圣殿,石雕、砖雕、木雕,精美的雕刻几乎随处可见。墙壁、石柱上的各类石刻、砖刻结实厚重,苍劲有力;牌、匾、梁、柱、门楣、窗棂、隔板上的木雕精细美丽,充满情趣。屋场内最著名的是浮雕《八骏图》,它用奇妙的构思,老练的刀法,生动刻画了八匹骠肥腿壮的骏马,它们在群山、天空的宏大背景里,或引颈长嘶,或追逐奔腾,或亲昵嬉戏,表现力极强。表现着主人翁希望平安、和谐的人生心态,具有浓郁深遂的文化内涵。令人赞叹的是村内众多的雕刻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袭,不翘、不弯、不裂,完好如初。
参观了当大门的一部分,我们从一个洞门走出来,沿渭溪河岸往潘家冲走去,在一座房的大门前,看见一个清秀的男子在售书,我上前询问,知这男子姓张名灿中,四十来岁,祖上世代居于村中,系张谷英的后代。他用三年多时间,精心走访,系统地研究了张谷英及其后代的生活,以详实的资料,鲜活的文字,写出了《江南民居瑰宝——张谷英大屋》一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方面利于向世人系统介绍张谷英村,弘扬民居文化;另一方面促进旅游事业,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所得书资,将继续用于开发研究张谷英村。我为张灿中先生的努力和奋斗叫好,灿中先生在我购书上题词“世间清品至蘭极,贤者立德与竹同”。
参观潘家冲和上新屋,观看了张谷英民俗文化展览,踏着古老的青石板,沿着穿村而过的渭溪河岸出往前走。渭溪河在张谷英村内留下大小桥梁47座,屋宇楼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两边,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格局,傍溪而建的是条大廊,廊内铺就一条青石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连接每一巷口,是那么的方便,又是那么的自然、和谐统一。我边走边思考着,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在岳阳渭洞山区,几百年来,在岳阳、平江、汩罗三县交汇的偏僻的山区,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土地上,有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村落,有一座恢宏壮美的“大屋”,“大屋”下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同姓大家族,这个“大屋”叫张谷英村,住着650多户2600多人,都是张谷英的后代。这个大家族的人们,聪明执着,几百年如一日,不懈地谱写着他们自己温馨浪漫的平淡故事;他们勤奋努力,营造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理想天堂。张谷英家族几千号人聚族而居于一个古老的民居大院,遵循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祖训。尊书重教,礼义治家而世代相传,形成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聚族而居的现象不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缩影吗!要离开张谷英村了,我和朋友再次走到当大门屋场前,合个影,留作永久记念。
返程的汽车爬上山坳,我回头望着张谷英村,但见四面青山围绕着一片楼宇,一条小河穿村而过,众多房屋屋脊相连,路转廊回,一大片建筑,犹如一座迷宫覆盖的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沐浴在晚霞的光芒中。望着它的布局之妙,想着它的巷道之幽、天井之奇、雕刻之美、用材之神,我从心底里赞叹我们先人的勤劳的智慧,称颂张谷英村的雄壮与秀美。啊,张谷英村,你不愧是江南民居的瑰宝!
作者简介:郭建江,隆回县人。出生在雪峰山区,一直在湖南邵阳从事司法和城乡建设工作。爱好文学,作品散见于《民主与法制》、《湖南日报》、《邵阳日报》、《新花》等报刊和网上新媒体。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李云娥 罗东成 刘慧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云湘 刘青龙 刘肆梁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粟 蒋
刘长军 周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