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死后留下了一句藏宝诗,现今考古专家已经将其破解了
2020年4月29日,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0000余件,其中,重要文物2000余件。而且,还发现了一枚断裂成4块,重约16斤、含金量达95%的金印,方形印台、龟形印钮,印面铸有“蜀世子宝”四字。此“蜀世子宝”,不仅是国内首次发现世子金宝实物,还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都知道,张献忠是明末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一手建立起的大西政权声势浩大,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与李自成齐名。
当年,张献忠带着千余艘船只,装满金银财宝准备从成都出发,想要南下。但没想到的是,在途经江口镇一带的时候,却遭到了敌军的偷袭,不仅使其运宝的大船沉入江底,连船上的众多金银财宝都一并葬入了江中。正是因为这段历史,让“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成为了在眉山市流传百余年的童谣。可以说,在当地家喻户晓。
而这首歌谣,更是被人们认为是:蕴藏了张献忠千船沉银的秘密,成为了人们追寻宝藏的“寻银诀”。然而,这个流传百年的宝藏之谜,也同样吸引着我国众多考古工作者的目光。终于,在2015年的年底,10多位权威的历史学家在彭山,郑重地对外宣布:彭山的“江口沉银遗址”经过严格的考察和证实,确认是当年张献忠沉银中心的其中一个区域。
由此,这一消息的对外宣布,意味着这首流传数百年的童谣,终于得到了证实。
就在同年的3月14日,经四川省相关文物管理部门的正式批准,石龙保护工程于当日正式启动,主要针对石龙进行全面的清淤工作。
力求在三个月内,让原本掩埋在泥土中的龙头和龙身重见天日,让人们有机会更直观地看到石龙的真实面貌。此外,针对该遗址文物部门还组织了专门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而这一研究,不仅对发现“沉银”的真相具有巨大意义,同时,对人们了解明末清初时期的社会情况,也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然而,石龙石虎位于山腰的竹林中,其中,石龙长17.4米,宽0.7米,身披鳞甲,张牙舞爪,蜿蜒盘旋,形态逼真。该石龙是全国少有的,保存相对完整的高浮雕摩崖造像。石龙整体设计巧妙,非常美观,其整体由一个一米见方的池子以及一条巨龙构成,形成了一个游龙戏水的画面。
此外,池壁有非常巧妙的孔型设计,可以让水从池边流出,静心凝听,还可以听到咕咕的泉水声音。足见,古代景观设计的匠心之处,也是古代工匠们的智慧结晶。但是,对于石龙的清理工作,大概需要持续三个月,包括石龙清淤建池,以及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
“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薮”,与石龙相比,石虎的命运似乎更悲惨了一些。因为,原来的石虎在“文革”期间被损毁了,可以说是非常可惜了。而目前的石虎,实际上是在1984年,相关部门按照石虎的原型仿造建立的,并将它的位置进行了迁移。目前,石虎的位置在距离石龙20米处的地方。
在2017年1月5日,“江口沉银遗址”的水下考古挖掘正式开始。
对张献忠宝藏沉江的地点,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对彭山区当地筹建张献忠博物馆,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本次挖掘工作中,出水了超过一万件宝贵的文物,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佐证。
此外,这一次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共挖掘了20000多平米的面积,出水的文物总共有30000多件,而直接与张献忠建立的大西国有关联的文物就有上千件。可以说,不仅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水下挖掘,还是世界级别的考古发现。
更有甚者,在本次出水的文物中,不仅发现了大量刻有“大西”年号的银锭,以及“西王赏功”的金银钱币,同时,还有一个金封册,长12厘米,宽10厘米,有730克重,上面刻有29个文字,被鉴定为国家的一级保护文物。
然而,本次打捞,由于是水下作业,且年代久远,即便是有船,现在也已经损毁、腐烂了。所以,船上的东西一定会四处散落,很多文物极有可能会跟河床上的砂石夹杂在一起,给挖掘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就要利用围堰,进行排水作业。
而此次挖掘,之所以如此成功,与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密不可分。其中,大量现代化的水下技术,让原本困难的水下挖掘工作变得更加顺畅,也让本次挖掘能够更好地保存文物的完整性。而且,通过此次针对“江口沉银遗址”的挖掘,不仅解开了张献忠沉船宝藏之谜,还让我国考古在水下作业方面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
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人们在探寻历史真相的道路上,一定会走得更宽,更广,更长远。
参考资料: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传》、《锦里新编·卷十·张献忠》、《绥寇纪略·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