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王”传奇 , 坐冷板凳63年只为不再当亡国奴

“你不是满洲人, 你是中国人, 你的国家是中国。” 如果没有父亲的这句话, 王泽山也许不会成为今天的“火药王”。来源:环球人物新媒体原创文章

如今,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他曾专注火炸药研究60余年, 先后攻克了三项世界性难题, 四次斩获国家科技大奖, 被业界尊称为“火药王”。 从落后到追赶到世界前列, 他引领了中国火炸药事业的复兴。 最近, 已经82岁高龄的他, 获得了2017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 那时,东三省早已沦陷, 日本侵略者建立了“伪满洲国”, 对中国民众进行“奴化教育”: 学校里学的是日语, 所有人都不敢讲自己是中国人。 冒着被杀头的危险, 父亲告诉王泽山, “你不是满洲人, 你是中国人, 你的国家是中国”。 父亲还教育他, 没有国家就会做奴隶, 被人欺负, “怎么才能好? 要有自己的国家, 而且要富强,要强国”。

“我们任何人都不希望有战争, 愿世界充满和平, 但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没有自己强大的国防, 就相当于没有自己的国门。” 带着强国强军之梦, 青年时的王泽山萌生了学习军工的想法。

19岁那年,他放弃了留学苏联的机会, 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并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火炸药专业。当时,跟航天、导弹等专业相比, 研究火炸药既基础又枯燥, 许多人都不看好。 同期20多人中, 只有他报了这个专业。 但王泽山心中有一个信念, 他想把这个冷板凳坐热, “这个时候我的感觉是只要祖国需要, 任何的专业都可以火焰四射”。

虽然,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但在现代军事领域, 中国落后的火药技术, 早已跟不上世界军事技术的更新换代。 刚刚参加工作的王泽山发现, 在火炸药领域, 我国既没有技术外援, 也没有先进的研究平台。 然而这些并没有让王泽山退缩, 反而激发了他攻克难关的决心。 “跟踪仿制,永远被人所制约, 我们必须走在国际前列!”

从基础原理到理论体系的构建, 王泽山一点一滴搭建我国火炸药领域的框架。 搞科研就意味着要几十年如一日, 默默无闻沉浸在枯燥、繁琐的研究当中。 直到1993年, 已年近六十的王泽山 才终于因为一项研究的成功, 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那一年,他和团队凭借废弃火药再利用技术,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虽然这项技术, 不能直接应用在战场上, 但是却解决了和平年代 储备超期火炸药所造成的巨大隐患。

通过王泽山的再利用技术, 过期的火炸药变废为宝, 成为销往国内外的军用和民用物品, 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和环境污染, 更节约了销毁火炸药所需的费用, 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仅仅3年后, 王泽山团队再次问鼎国家级奖项—— 他和团队凭借一项火炸药领先技术, 荣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这一发明叫低温度感度技术, 是一个让欧美都为之惊叹的“军事黑科技”。 该技术可以使 火炸药的性能不再受制于温度的影响。 而配备了这种新火药的武器, 在任何温度环境下都能保持性能的发挥。

为了测试火药在低温环境下的状态, 一年冬天, 王泽山带领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靶场做实验。 在极寒的天气下, 做实验用的高速摄像机都被冻得“罢工”了, 可王泽山却和年轻人一样, 在外面一呆就是一整天。 他还开玩笑说: “我天生'低温感’,承受得住。”

就是凭借这样的顽强毅力, 退休后, 王泽山依然没有离开科研岗位。 2016年, 他和团队凭等模块装药和远程、 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 再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这项技术, 让火炮可以只用一种装填模块 就覆盖全射程, 从而大幅度提升了远程火炮的打击能力。 没有人计算过王泽山花在实验室的时间, 63年沉浸科研, 早已使王泽山的生活和研究不可分割。

直到现在, 王泽山每年仍有一半时间在出差, 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国家把(火炸药)这项任务交给我, 我就要把这件事做好, 给国家有所交代, 如果国家给我的任务没有做好, 我就会觉得耻辱。” 屡获殊荣的王泽山从未夸耀过自己的功劳, 他甚至谦虚地说, 别人叫他“火药王”是因为他姓王。

“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 那是因为国家给了机遇, 自己争取了科研时间, 用了科学方法, 依靠了集体智慧。”

在《开讲啦》节目中, 一张王泽山年轻时的照片 引起了在场观众的惊叹。 从青年到老年, 时光催老了容颜, 不变的是王泽山对未来的期许, 不断创新的动力, 以及实现民族振兴的夙愿。 在节目中, 王老先生更将希望寄予青年一代。

“年轻人兴国家兴, 年轻人强国家强。 国家有希望, 民族才能富强, 中国梦就是靠着一代代传下去的。”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