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残联妙对续编:(6)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话说苏轼出任杭州知府,某日和友人泛舟西湖,游船上歌女们载歌载舞,苏轼等人把酒言欢,舞毕歌女提着锡壶上前斟酒,不小心锡壶掉落,正巧掉进西湖中,苏轼等人心血来潮,巧成一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接对句时,一下难住了在场所有的人。
游罢 乘兴而归,思考了一路,结果还是无言以对。原来联语中的“锡壶”“西湖”“惜乎”声韵相同,这是难点和绝妙新奇之所在。其中一个“乎”字难倒千古文人。苏轼等惦记多年,至终也未能联出对句。
后来宋代理学家朱熹,一次到福建路过南坪镇,在一家古董商店,买得一只小巧美观的景泰蓝瓶子,十分喜欢,偶然忆起苏轼游西湖的绝对,灵感突来配出了下联: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苏轼
过南坪,买蓝瓶,蓝瓶得南坪,难逢蓝瓶!————朱熹
从此绝对不绝,有了配句。人们知道后,都夸朱熹对得巧,对得妙, 一时被传为美谈。但有些楹联家和爱好者们不以为然,觉得“南”和“蓝”并不同音,平仄也不够理想,“逢”字实为动词,对”乎“也不妥。
几百年来,文人骚客们跃跃欲试,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下联。直到1986年《沈阳群众文艺》以此联广征下联,才有沈阳的赵严华对出的下联: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赵严华
对句无论词法还是平仄都比较工整,只是上下文都是丢东西,大意有重复感(意合)。况“惋“字是动词,和”乎“语气助词,词类不匹配。
后来网传有些人对出更贴切的句子: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学物理,如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佚名
细分析,学生模仿而已,第四字”如“并非动词,不能对“提”,“雾里”无法与”锡壶"相对,词性错误。况“勿理物理”中"理”字重叠,前一个理字是动词,也不是语气助词。总而言之,此处不用“之,乎,者,也,”类语气助词,永远也对不工,这也是近代联界和当年苏东坡等文人们犯难的主要原因。
云外书生有一次观看少数民族蜡染工艺,回来后意外发现蘸融化的蜡烛液往特殊白布或宣纸上写字画竹,然后平放到染布用的黑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蜡,布面上就现出黑底白字画。竹和字还可以二次轻轻淡染,染出后也很奇特,与碑拓字相仿,好看,加工后十分的艺术。忽然,灵机一动,把苏东坡的千古残联拿来一续,倒也十分的贴切。书生拟联如下: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画竹叶,蘸烛液,烛液染竹叶,足也烛液。
蘸烛液,画竹叶,竹叶染烛液,足也竹叶。
这两个对句作为上联均可,机关一 一相对。特别是“惜乎”对“足也”语气助词,“也”声,正好仄,与“乎”平仄呼应。意义也相对:满足对可惜,字间难得啊。
(此外,“也”字也可用“耶”替,词类相同,是同韵字:“足耶竹叶“。)
网上也有很多其它不同年代的对句,只是技巧,平仄,意义等方面,远不及朱熹和赵严华的对句,故不与例举。
云外书生续编古今残联妙句,意在关注民族文化,拓展汉语言文字艺术兴趣,给现代和以后的楹联爱好者一点启迪,知识学无止境,智慧源于创新。望有缘看到此文的网友们热心雅正,不吝留墨,于此愿合著千秋经典。
(云外书生对古代残联“烟锁池塘柳”等对句作品已获得国家著作权和版权登记证,影视作品书联报刊杂志及营利性网文等引用请留言与本人联系)
————— 云外书生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