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心率与乳酸阈值、功率、最大摄氧量这些概念的关系
“ 更好地了解自己,是在运动中及时感知和规避风险的法宝。”
跑步爱好者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可能就是心率。随之而来的是两个必须面对的“作业”——
1、如何设置自己的心率区间;
2、如何通过长时间维持在有氧区慢跑来建立自己的有氧基础。
一、心率和乳酸阈值
几乎所有跑步爱好者,都会遇到如何设置心率区间的话题。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四种常用心率区间设置,殊途同归》。其中,方法三,就是乳酸阈值的设置方法。
相比较于储备心率必须得出最大心率而言,基于乳酸阈值的心率分区,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得到的。因为,最大心率的获得比较不容易,甚至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乳酸阈值则在运动中,比较容易得到。
佳明5X+HRM-RUN + RDP的组合下,不定期地会得到乳酸阈值。上图中之前的这个数字,是160、5:05。而今天跑完,则变成了上述的161,5:08。
它的含义,是指,在心率达到161,并且速度为5:08的时候,强度再往上提高,就会很快疲劳,坚持不了多久。
这个数字,跟Polar给出的162数值,非常一致了。
用乳酸阈值来设置心率,是佳明几个预设模式之一。它的好处,是乳酸阈值是实际在运动中测得的数字,一旦它设定以后,最高心率不管怎么设置(哪怕随便输入),都不会影响1-4区的数字。如图:
图中,即使手动把最大心率人为地改动,对往下四个区,不会有影响。
如果测得真实的最大心率,可以测算乳酸阈值在最大心率的多少比例——据说,越是高手,这个比例越高,越不容易累。譬如,乳酸阈值与最大心率之比为90%,比这个比例为80%的人,累得更晚,有氧运动的范围,更持久。
而且,按照乳酸阈值来设定心率区间,很容易记住:
2区低有氧区;
3区高有氧区;
4区乳酸阈值训练区;
5区最大区。
跑步时可以根据心率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己在干什么。经常在4区范围内训练,会对自己的乳酸阈值有很好的促进。
譬如,今早上在外地,一个10公里,是用乳酸阈值分区来衡量的。
在4区(乳酸区)为主,而得到的结论,在佳明里是这样的:
同时在Polar里记录的,评估是这样的:
意思基本一致。毕竟两个系统认定的乳酸阈值完全吻合。
而上述心率所处的各个区间中的时间,看上去好像比原来储备心率更符合实际了。
二、功率Power
很多人认为,功率比心率更能让人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跑步状态。
有一个误区要纠正:
不是在跑步中把自己跑得越累,功率数字越高,就越好。甚至为了累而累,这跟十分讲究经济性的跑步来说,是背离初衷的。
功率独立使用,很难说明它的意义,而要与其他指标相对照。譬如:
从下图中获知,得出本次的平均功率是256瓦。
把它与配速,心率两个因素叠加起来,得到下面的形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如果同样功率下配速提高了,或者同样配速下心率降低了,都说明体能增强了。
我的理解,在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体能方面,功率和心率都是很好的指标,功率似乎相对更为直观一些。
因为使用这个指标次数很少,还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不如配速和心率之间的辩证关系那么深入我心。但是三个数据长期积累来看,应该是非常有趣的。
与诸位讨论——也是向诸位请教:
如果两次配速相同,心率相同,功率如果出现了高低,是不是说明高的那一次身体状态较差?又或者如果身体较差,压根不会有心率和配速都相同的机会出现?
三、最大摄氧量
现在渐渐地不像原来那样关注最大摄氧量了。一般认为,在极度力竭的状态下,即很高心率的情况下,可以“逼出”该值。
我从Polar的测试中,潜力是57,实际当次的表现,在52-55之间波动。今年以来,很长时间没有在Garmin中记录和累积了,猛然来一下,经常在49-52之间跳动。
总体来说,大致现状在53左右。综合年龄分组来看,算优秀吧。
我比较喜欢Polar的那个体系,也就是说,最大摄氧量基本上是遗传决定的,后天勤奋训练,只是对潜力的开发,而不是提高天花板。
所以,如果通过训练,提高了最大摄氧量,只能说训练开始的地方,状态太差,后续训练得法,只是把先天的潜力给发掘出来而已。
我自己的状态,应该比较接近天花板了,用句通俗的话来说:
老威,你也就那样了!
这也是我每次遵循的原则:日常跑步基本就看心率的标尺(polar)或者gauge(佳明),要说心率绝对值大概135-165之间,配速大概在520-550之间,刻意冲刺时拉高到170甚至更高,速度就随机了。恢复性慢跑,心率在120-140之间,配速大概630以内。
这是我最健康的跑法了。
对照着前两天其他公号里共享的有关数据, 好几组数据对照起来,基本上都是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那组里的“优秀”等级。
这就很满意了,我没有想过要在运动这个问题上,再有什么追求。
我想,这就是热心于研究各种指标和评分体系,给我带来的好处——告诫自己,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去追去更好,而不是没有边界地去追求所谓“卓越”。
四、所有用心,都是为了健康
这两天,五一期间的几个运动中出现意外的案例,多次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事情本身不想多说,毕竟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说到“量力而行”这四个字,我相信还是对的——这并不是说当事人没有量力而行——正如有的朋友说的那样,即使本着十分的小心,但由于自己平时不知道的因素,或者某个突如其来的外部因素,导致悲剧发生,也是可能的额。
但是,“即使做足措施,依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足够重视,也有可能发生意外的概率,恰恰说明尽量有所防范,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
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业余运动爱好者来说,不管水平多高,体能多强,毕竟运动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有不适时、面对大强度挑战时、多存一分小心,不为过。
而对于运动来说,不断地自知,对自己的各项技能和指标了如指掌,正是运动过程中,及时感受风险的重要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