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药】​中药五味性能及其临床运用!

中药五味性能及其临床运用 
五味综合了药物的作用规律,确实有其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
①性味能指导临床实践。
②性味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古代医家认识到药物的味与作用有一定关系,不同的药味有不同的作用,而且也认识到味同的药物,其作用有相同之处。
这些为现代医学提供了研究线索。
如辛味药其结构常有相似之处;
苦寒药多有抑菌杀菌消炎退热作用,是否它们结构上也有共同之点?值得研究。
因此我认为阐明五味的性能对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现将其性能及其临床运用规律分述如下:
1.辛味药
辛味药具有辛辣、刺舌、麻嘴的味道,又具有芳香气味,这类药物如麝香、冰片、生姜、薄荷、陈皮、小茴香等,一般在伞形科、唇形科、姜科、芸香科、桃金娘科、樟科等植物为多。
辛味属阳,作用向上、散发,内经叫做“辛散”,所谓辛散是指发汗、理气、散结等作用,主要用于风寒,痰湿等方面。
①发汗作用:
药性轻扬发散、升浮、有发汗(解表)作用,大致入肺经为主,因肺主皮毛,有的入膀胱经,因膀胱主一身之表。
辛温的以发散风寒为主,用于恶寒重、发热轻,骨节疼痛等症,如麻黄、桂枝、细辛之属。
辛凉的则用于发散风热为主,多用于目赤头痛、咽痛、麻疹初期,如桑叶、菊花、薄荷之类。
②祛风湿:
风为百病之长,是非常活跃的一个致病因素,可挟杂于其他致病因素之中,如风湿、风痰等。
祛风胜湿药多为辛苦温、性燥,入肝肾经,有发散、通经络、强筋骨作用。
如苍术、羌活、独活等主治外感风湿之邪而引起的疾患,如痹痛、湿疮等。
芳香化湿药多辛温芳香,入脾胃肺经为主,具发表、辟暑、利湿、升清、降浊等作用。
如厚朴、麝香、佩兰等,多用于暑湿表证,呕吐泄泻等疾。
③芳香开窍:
性多芳香走窜,入心经为主,具有开窍、辟秽、豁痰作用。
如麝香、牛黄、菖蒲等,多用于痰湿蒙闭心窍、热病、神昏、中风、中恶等急救开窍。
④祛寒理气:
祛寒药性辛温,有的偏热,以入脾胃经为主,有祛胃寒的作用,如附子、肉桂、丁香、草果等,多用于胃病、呕吐、吞酸、呃逆、腹痛、泄泻等症。
理气药偏辛香,具有祛痰、燥湿、破积等作用,以达到止痛、胀、吐、泻。
2.酸味药
凡酸味的药物,归纳起来,大多来自植物,尤其含于果实者为多。
如乌梅、五味子、金樱子、诃子、山楂、木瓜等,小部分矿石类如明矾、绿矾等也含有酸味。入足厥阴肝经为主,主沉主降,有下列作用:
①收敛固涩:
凡性味酸涩、酸温、酸咸的,有止汗、止血、止泻、止咳、止遗尿、止遗精等作用。
治疗一些脱症,包括气脱、津脱、血脱等。
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之药,以敛其耗散。
如汗出亡阳、滑精不禁、泄利不止、大便不固、小溲自遗、久咳乏津,皆属气脱。
下血不已,崩中暴下,各种大出血,皆属血脱。
酸收大多是一种治标的目的,常用在疾病出现较严重的时候,以防其继续耗散正气,即所谓急则治其标。
利于久病,不利于初病。
②平肝舒筋:
酸入肝、属阴,能敛阴柔肝,故有平肝、舒筋、缓急、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阴虚肝风的抽搐,热病伤津的痉挛,肝炎等。
3.苦味药
从其来源来说,多数为植物,但也有动物,如牛黄、猪胆等,也有少数是矿物,如青铜。
苦味属阴,一般说来归经是以心肝脾三脏为主。
苦味药大致有两类,苦寒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苦温药多健脾燥湿。
归纳起来为以下几点:
①泻火:燥湿、清热、解毒。
苦味药性多燥,善于清热、解毒。如大黄、黄芩、黄柏之类。
多用于热病烦渴,泻痢、痈肿、黄疸等症。本类除了知母外,很少有生津作用。
解毒和清热是不可分割的,所谓毒多指的是热毒,用于热病惊狂、斑疹出血、痈肿血痢等疾患,同时药物作用和归经很有关系,使用时应注意。
如黄芩入心、肺、肝、胆、大肠,作用主要在上焦,黄连入心、肝、胆,作用主要在中焦,黄柏入肾、膀胱,作用主要在下焦。
他如青蒿、地骨皮又能清肝胆之热。
②行气血、破癥瘕:
苦温药物,除燥湿健脾外,能使气血运行。因血和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这类药物多数入此之经,而用于月经停闭,癥瘕痈疽。
在许多理血药中,我认为具有苦味为主的和辛味为主的两者有很大不同之处,它是破血作用强,为治疗癥瘕时多用,如丹参、泽兰、乳香、没药等。
③行水破积滞:
苦味药有泄降的功能,在逐水利尿通便等方面常是使用的,使用多在下焦的肾及膀胱诸经,如二丑之类,和葶苈子等泻肺逐水机转是完全不同,比甘味为主的利尿药作用猛烈。由于具有破积作用,也用于缩食停滞等疾患。
4.甘味药
在植物、动物、矿物中都含有,在植物各部分较普遍的存在,如根、叶、果实、种子……尤其以果实、种子中最多。
甘味性和平,能升能降,可浮可沉,可内可外,能补能泻,能和能缓,作用比较广泛。
与脾胃关系密切,多用于治疗脾胃方面的病候,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补养作用:
甘味药主入脾胃,有补养脾胃中气的作用。
中焦脾胃虚弱,消化吸收不良,多用甘味药,如人参、黄芪、补虚滋养,脾虚泄泻多用山药,白术补养脾胃。
而一般补药也多做成蜜丸,因蜜味甘,本身有滋补作用,同时也可增加其他药物的滋补作用。
补血药中以甘温为多,且甘味为主的补血药性较滋润,如熟地甘微温,当归甘辛温,除了补血之外,还有显著润肠作用。
②缓和作用:
尤其是大甘的药,多能缓急止痛。
如甘草、饴糖、蜂蜜能止腹痛,另一方面能缓和其他药物峻烈的副作用,多用来调和诸药,或监制其毒性。
③生津养阴:
甘味药有生津滋润作用,可以益气养阴,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躁等。
如西洋参、沙参、天门冬,多用于肺阴虚,麦冬、石斛、玉竹多用于胃阴虚。
润下药物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性皆甘平。
甘味药有生津润燥缓和作用,因此老人气虚便闭,产后血虚便闭,热性病后津液枯燥的便闭,都用润下药通便,而不用大黄泻下药更伤阴份。
5.咸味药
以海产植物为主,如牡蛎、水蛭、乌贼骨、朴硝、昆布、海藻、海带等,其他植物如旋覆花等占少数。
咸能入肾,确具咸味,有的是来自药物本身,有的则为附着的盐份,同样都具有软坚、润下、潜阳滋阴作用。
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注意大热、大寒,应小心使用,如巴豆、斑蝥等,辛味芳香走窜力大,能耗气,只宜用实证,不宜久用,孕妇应注意;苦寒药多能败胃,体虚脾胃弱者应慎用;甘味药多汁,外感咳嗽或湿邪未化者不能使用,咸寒药多滋润,用于阳证为宜,阳虚无热,脾胃虚寒等寒证忌用。

本文摘自《中药制用经验录》,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0)

相关推荐

  • 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之间的偏盛或者偏衰. 中草 ...

  • 舌尖上的中医:五味杂陈,养生各不同

    中药有五味的区别,我们日常食品中也有五味:甜味.酸味.苦味.辣味.咸味,其实可以对应中医的甘.酸.苦.辛.咸. 每种味道都有其特性,有对身体的作用规律,古人做了很多总结,其中甘味能补,甘味入脾,也就是 ...

  • 用药传心赋 中药的性能 临床用药五种技巧

    用药传心赋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 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黄柏降相火之游行. 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栀子清胃热而如神.(炒黑止血) 芒硝通大便之燥结,大黄乃荡涤之将军 ...

  • 【探药】一文了解中药处方与中药别名的那些历史问题!

    中药处方与中药别名  中药处方多属复方性质,一张处方中,用药数味至一二十味不等,对于药名的写法,无形中就带来一定的复杂性.我曾在搜集民间秘方和验方中,调查二万多张中药处方,经常遇到一些各种写法的中药名 ...

  • 【探药】一文解读中药古今剂量折算!

    中药古今剂量折算 一.汉代的衡重 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文物实测:汉 ...

  • 学习中医药(十五)中药的性能—五味

    五味:指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实指中药的物种基本作用. 辛:能行.能散 甘:能补.能缓.能和 酸:能收.能涩 苦:能燥.能泄.能坚 咸:能软.能下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 ...

  • 药师释药——中药的性状、性能与法象理论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中药的性状.性能 中药性状与中药性能是学习中药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两个概念.中药鉴别一般都讲"性状鉴别",临床应用则离不开"中药性能" ...

  • 方剂中的“三味药组”大盘点!临床中你会用吗?

    在日常学习及临证时,很多常用的有效方剂都是由三味药物组成,如很经典的方剂小陷胸汤.茵陈蒿汤.生脉饮.丹参饮.玉屏风散等,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

  • 慢性浅表性胃炎:精选8张中药专方,临床证...

    慢性浅表性胃炎:精选8张中药专方,临床证实疗效较好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会有多多少少的浅表性胃炎,所以,很多门诊的病人就很紧张,看到胃镜报告单写的是慢性胃炎. 主要的危害就是反反复复的活动性的炎症,有可能 ...

  • 辛凉解表药——柴胡【性能特点】苦、...

    辛凉解表药--柴胡 [性能特点] 苦.辛,微寒.为肝胆经之主药 [功效主治] ·解表褪热:感冒高热,邪在少阳寒热往来 ·疏肝解郁:肝郁气结,胁肋作痛,月经不调,痛经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所致久泻脱肛. ...

  • 太受益!自从了解了中药五味的作用【中药五...

    太受益!自从了解了中药五味的作用 [中药五味的作用] 辛味:具有着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甘味:具有着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味:具有着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味:具有着清泻火热.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