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见识:你自以为是的见多识广

看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见识的人,总是在庆祝平庸。

可静下心来想想,是不是很多时候的平庸,不是见识少,反而恰恰是见识太多了?

01

多数人的通病

泛见识多,深见识少

先说一个概念,叫“泛见识”。

指的就是想问题点到即止,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的探索和认知,经不起细问,常常容易露出马脚

前不久过年聚会,席上有位名校的高材生。

整晚,旁人都插不上嘴,俨然是他的主场。

从英语学习教育,到旅行游历分享,再到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向,一一点评,大有指点江山之势。

可品品他的评论,压根经不起仔细的推敲。

单说他的资历,虽说是光环傍身,大公司实习,但他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还大多局限在象牙塔里相对简单纯粹的环境。

还有他炫技般的英语口语,也是错误频出,专业度让人生疑。

就更别提英语学习教育,他也没有这个领域的专业经验。

临走,他还再三嘱托,帮他留意下有没有合适的姑娘,最好是见过世面的,这样才比较般配。

在座的客人们,也只好碍于面子,随声附和。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

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甚至身边的很多人,或许还包括我们自己,都不自知地陷入了“泛见识”的迷局。

好像这也懂得,那也会点,满足于“所见即所得”的泡沫里洋洋自得。

可一旦要深挖细抠,较起真来,又因为知识储备不够,样样通样样松,一不小心就频出破绽。

这就是很多人的通病,泛见识多,深见识少。

02

自以为的“见多识广”

其实埋下了隐患

乍看起来,泛见识可能好过没见识,至少是走过些路,看过些书,阅过些人,也有了对世界、对人生粗糙但真实的感悟。

但是,自以为的见识,常常暗潮涌动,危机四伏。

很多人见了点世面后,就很容易骤然有了优越感,瞧不上凡人,慢慢变得狭隘而封闭。

这样一来,反而比没见识更可怕,更恐怖。

教育学家卢梭曾说过,要记得,人类走向迷途,往往不是由于无知,而是由于自以为是。

热播剧《流金岁月》中,有个让人唏嘘的人物,蒋南孙的父亲。

自小生活富裕的他,靠着父辈留下的基业,原本可以丰衣足食。

但就是在这样“富贵”的家庭长大,蒋父自认为见过大世面,能比旁人更准地捕捉商机,于是走向了一条借钱炒股的不归路。

对股市缺乏透彻的钻研,却心比天高,越炒越赔,越赔越借,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还葬送掉了自己的生命。

纵观蒋父的悲剧,根源还是无法真正看清自己,乃至于套牢后不仅不知途迷返,还讽刺“准女婿”章安仁目光短浅,不愿卖房帮他加仓。

他看似精明果断,实则是自诩甚高、盲目自信让他陷入蒙昧。

17世纪西班牙哲学家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在著作《智慧书》中写道:

自得自满,最后只能得到别人的轻蔑。自封高贵,自以为是,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

03

深耕细作

才是认知突围的不二途径

如果你稍微观察一下“泛见识”和“深见识”的人,就会发现:

“泛见识”的人说话常常口若悬河,但干货少,“拿来主义”多,很多都是杂乱的信息堆砌;

而“深见识”的人则人狠话不多,只要张口,就能点出要害,一语中的,道出玄机。

作家冯唐就曾说过,道理是类似的,见识,见识,见识,见多了,琢磨多了,就识了,就知道了。

说的就是,要“琢磨”,要动脑子,摆脱纷繁表面,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持续的洞察和深思,最终实现从“泛见识”到“深见识”的更迭和跨越。

1、培养好奇心

我有个发小,南下广东读大学,刚到学校时,每次听到当地同学狂飙粤语,就一脸懵。

后来,她开始研究粤语的发音,学起了俚语,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学四年,她日拱一卒,不断精进。

没想到,毕业时她已经学会了粤语,还颇为精通。

作家东野圭吾在《盛夏的方程式》中说道,“一个人成长的最大能源,就是好奇心。”

当我们对世界抱着心驰神往的好奇,才有可能建立更多的知识联系,为深度知识的获取迈出最可贵的第一步。2、批判性思考

作家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在《学会提问》中,这样定义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把关键的问题“揪”出来,通过解决问题,搬开前进的绊路石,最后看到真相。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这代人最不缺的就是知识,最缺的就是能动力和持续地思考。

如何不畏浮云,剥茧抽丝恢复原貌?如何辩证冷静,无限接近事情本质和真相?

我们要做的,就是始终保持警醒和理性的头脑,站在全局高度,客观地分析研判,做到洞若观火。

3、保有谦逊感

有位作家说过一句话,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管口越小,视野越窄,只能管中窥豹,不明所以;

越往上,管口越大,视野越宽,必然一览众山,风光无限。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所谓成长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

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知道自己知道(觉察)→不知道自己知道(习惯),一步步实现逐步升级。

只有当我们保持内心的谦逊和低调,稳扎稳打地攀登进阶,才能实现认知水平从低到高的完美蜕变。

到那一天,我们才能渐渐挥别“泛见识”,赢得如炬慧眼,通透心智。

点个“赞”,愿2021年,行走路上,我们都能清醒自持,理性成长!

End

作者简介:喻子墨,书报文摘签约作者,英美双硕,码字工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