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堂】八百里加急......古代的快递到底有多快?

“八百里加急”,是影视作品或文学创作中最常见的表达:大路上黄沙滚滚,一人一骑飞奔而来,嘴里喊着“快闪开”;路上行人还没来得及回神,人与马已瞬间走远……唐代大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一诗中对此有更为形象直观的表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众所周知,水果必定是要吃新鲜的,南方很多水果更是如此。白居易在总结“荔枝”的味道时,曾说“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若没有堪比现代社会“物流快递”的“八百里加急”,杨贵妃想品尝新鲜的荔枝几乎不可能。

“八百里加急”,如何操作?

想要实现“八百里加急”的传递速度,至少需要三大条件:

其一,“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的选择至关重要。

其二,驿站。无补给无“换乘”想要从南走到北,显然不可能。

其三,情报人员自身必要条件:体重轻,辎重少。

当然,若没有紧急军情公务,“八百里加急”着实是对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譬如运送荔枝,就不十分妥当;但在后来传递安禄山谋反的信息,就再恰当不过了。

究竟什么称得上“急”?

《说文解字》:“急,褊也。从心,及声。”

许慎认为,“急”,是一种“偏狭”的心态,即:狭隘。

不过在日常的使用中,“急”用的最多的含义是危急、紧急,或急切、急迫,着急等。

《孟子·滕文公下》中就有“财已竭而敛不休,人已穷而赋愈急”,统治者不考虑百姓疾苦,穷途末路的百姓偏偏还要承担越来越重的赋税。

至于“着急”之义更为常见。《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之前,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妙的他偏偏找不到通风报信的人,除了近在身边一个耳朵不好的老婆子。他说“要紧”,老婆子听成“跳井”,还安慰他不用着急。——“宝玉一则急了,说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偏又耳聋。

从“心”,表示“急”是一种心理活动;声符“及”,又是何意?

《说文解字》:“及,逮也。从又,从人。”

据甲骨文字形而言,像用一只手在背后抓住某人的样子;故此其本义为:从背后追赶并抓捕。中小学时代数学中经常出现的“追击问题”,正是此意。

《论语》孔子有云,“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看到善行就担心自己做不到,看到不善的行为就仿佛手掌触碰到热汤一样赶紧躲开。——此处之“及”,也正有“追赶”之义。

伴随着词义引申,渐渐有了“比得上”之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有求于邹忌的人面对邹忌比美的提问,就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此处的“及”,正是“比得上”。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急”,说到底都是因为心底有了期待:或没达到预期,或和计划有了偏差。

《说文解字》:“企,举踵也。从人,止声。”

据甲骨文字形而言,人形在上,脚掌之形在下,像踮起脚尖的样子。故而其本义为:踮起脚尖,引申而有盼望、指望,企及之义。

《新唐书》中评价王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认为只有杨炯、卢照龄“可以企之”。此处之“企”,正是“企及”。

子曰:“吾未见刚者”。

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感叹,“我从来没见过刚强的人。”

有人回道,“申枨”。

孔子否定,“申枨是有个人欲望的,哪里能做到刚强呢?”

人心有所求本无可厚非,但欲望过盛则会“屈意徇物”,一旦坠入这种境地,“公心与”“自由”,便不可得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