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 阅人无数,更要阅人有术
识人,是我们跟人打交道时的一个隐性环节。
自古以来,想真正辨识一个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如何识人,中国古圣先贤给予了我们无数的方法。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曾国藩著有《冰鉴》,系统讲述识人、相人之法,可谓是“一部独有见地的人才学教科书”。
然而,曾经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已经不那么适用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能用短时间的接触来了解一个人。
学会怎样看人、识人、观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看在父母面前的样子
01
一位网友曾吐槽自己“交友不慎”的经历。
她和朋友小敏在一次聚会上认识,当时觉得小敏是个温柔好脾气的姑娘。
后来,她偶然听到了小敏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令她惊讶的是,小敏一改温柔的性格,语气颐指气使,口吻十分不善。
结果没过多久,两人熟悉之后,小敏对她的态度也逐渐开始恶劣起来。
她才惊觉,小敏的温柔,其实都是“假象”。
杨澜采访周国平时,曾问:
“为什么我们都把好脾气留给外人,却把坏脾气留给最爱的人?”
一向温和的周国平也说:
“这个错误,我也常常犯。”
的确,我们常对着亲近的朋友、家人、甚至父母发脾气。因为我们知道这段关系很安全,所以有恃无恐。
但有了这样的行为之后,再好的关系也会出现伤痕。
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待自己的家人都可以恶语相向,那么他对待外人再怎么恭敬,也不可能是真心实意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对待最亲近的人时,也能够始终保持涵养,和颜悦色,那这个人有着很了不起的修行,对待朋友也一定很友好。
看面对利益时的抉择
02
人性都是趋利的。利益面前,很多人都会扯下伪装。这个时候,通常是识人、辨人的最佳时刻。
利,就是一块试金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心中存有道义和良心的坚守,所以不会为了利损害德义;小人,都是以“利”为标尺来做权衡,经常违背道义公德,甚至无所顾忌。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良心,可以不要亲情,可以抛弃道义,这样的人你还敢相信吗?
还是趁早远离的好。否则,一旦和他产生利益的冲突,你必定会伤心透顶!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不会放下内心的原则,依然坚守对道德的信仰,能够以人伦亲情为重,那这个人绝不会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他必定有着更为高贵的选择。
看透一个人,首先要学会使用“利”字诀。
看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03
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才算的上真正的高贵?
《冰鉴》中,曾国藩就给出了其中一个答案:“谦卑含容是贵相。”
《菜根谭》中说,你有多谦卑,就有多高贵。
《易经》64卦之中,每一卦都有凶有吉,唯独只有“谦”卦,有吉无凶。
而在《易经·谦卦》之中,又有对君子的描述是这样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以“谦”字命名最好的一卦,又要求君子做到“卑以自牧”,可见古人对谦卑的推崇。
人生在世,要活的顺遂,活得自在,就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俯仰天地,心存谦卑,上天才会给予丰厚的回报。
正如龙应台所说:
“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绝不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人,只是不会把脾气发到一个比自己弱的人身上。一个人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你真实的教养。”
如果一个人不去放大自己的优越感去踩低别人,反而待之以尊重,那他必定拥有善意,拥有操守,是可靠的人。
看面对诺言的时候
04
面对诺言,往往也能很轻易地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论语》上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要是没有信用,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就无法行走。
春秋时期,吴国季札第一次出使晋国,路过北方的徐国。
徐君十分喜欢季札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
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
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季札只是在心里应允了别人,却仍然信守。相比我们今天,很多人说出的话,甚至写出来的凭证,又能做到多少?
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那就把诺言视为第二宗教,遵守诺言就像保卫荣誉一样重要。
信,往往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识人是一种能力。
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