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生病?中医如何看待人生病?(下)

我们上一部分讲了人生病最本质的原因,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不合道。那么我们日常生活应该如果调整,怎么样才算合道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中国文化经典书籍里面,在中医四大经典中,就《黄帝内经》这一部经典都值得我们研究一辈子,同时也都会让我们受用一生。

今天我们说说中医是如何看待人生病,并如何从更具体的角度去看生病这一现象。

依前面所讲,我们遵循圣贤的教化,认真学习各类中国文化经典,并用于日常生活,不断修为自己,这一行为就从根本上使我们少生病,甚至不生病,这就是中医思想中的治未病。但如果说一个人已经生病了,或者有比较严重的疾病了,中医是如何从整体上去看和把握这么一个事的呢?

我们知道,一个人生病会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并且我们可以简单地从这些症状的轻重和多少,来大体上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就是说中医是通过这些症状来总结病机病理的,是从外面的现象来了解里面的病因的。

而且人类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人生病时的症状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比如感冒发烧了,会伴有头痛头晕,流鼻涕啊,咳嗽啊等等,这一系列我们称之为外感症状。所以中医看病是直指本质现象,从源头来把握人生病的本质规律,从本质到特殊,再从特殊再到本质。

所以为什么几千年前的经方用到现在一样效如桴鼓,那些说中医是慢郎中的是不了解情况的人,用经方治病,如果辩证准确用药得当往往一剂知二剂已。

那么什么是经方?经方就是经典之方,最早来源《伊尹汤液经》,并由仲圣《伤寒杂病论》来继承和发展,因此现存的《伤寒杂病论》就奠定了后世中医方剂学的基础,并把理论--方剂--方药完美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把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并用经典之方治病的中医称之为“经方家”。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

所以中医看病治病,如果不从中医四大经典入手,是抓不到本质的。一部《黄帝内经》,就把人生老病死基本都讲透彻了,而且还从天人相应,天人同构的思想来解构天地对人的影响,从更高层次来看待人的生命运行规律。但从治已病,治疗现代人的各种复杂的疾病来看,内经的13个处方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面对世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重的疾病,《伤寒杂病论》应运而生。这一部经典更具体,更直接地展示人的生命科学,全面整体地把握人生病的本质规律。如果说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解决了人与道的关系,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伤寒杂病论》就解决了人与自己的关系,因为他讲的是人身生命这一个小宇宙,我们通过《伤寒杂病论》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疾病发生的本质规律。

讲上一篇章时,我们说《伤寒杂病论》之所以能成为传世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里面的“六经辩证”。我们先下个结论:通过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我们可以系统地全面地了解疾病发生以及传变的过程和规律。下面我们着重来说说六经辩证,通过对六经辩证的讲解可以知道中医看待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思想。

六经,有哪六经呢?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关于六经的思想,从现存的经典里面基本有以下几个分类:1、热病论六经学说,我们简称为“热病六经” 2、经络六经学说,我们简称为“经络六经” 3、五运六气学说,我们称之为“气运六经” 4、伤寒论六经辩证学说,我们简称“伤寒六经”。前面三个六经学说都出自《黄帝内经》。我们先下个结论:伤寒六经具有他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意义,用前面三个六经学说去解释或者替代伤寒六经,是要出错误的。下面我们作相关解释。

热病六经,热病六经的证候与伤寒证候不相同,伤寒证候更全面更系统,而且热病六经传变为一日太阳、二日阴阳、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依一定的次序进行。而从临床上看,伤寒六经的传变既无固定的日数,也不循固定的次序。清代着名医学家徐灵胎说疾病应机传变,没固定的顺序,是非常智慧的看法。

经络六经,非常多的人把经络六经跟伤寒六经等同视之,如果把这二个看着是相同的东西,那么在解释疾病的时候会有很多牵强附会之说。经络学说有手足三阴三阳共十二经,而伤寒为六经,于是便有传足不传手之附会之说。显然,就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位置来看,并不能全面统括身体每一处地方,于是又发明了“经病”和“腑病”之说来强行穿凿附会伤寒六经,强行用经络学说来统括身体所有疾病的发生。笔者认为,伤寒六经的范围应该包含经络六经,比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这并不能代表整个太阳病,但伤寒六经太阳病,就包括有足太阳膀胱经受邪。

气运六经,五运六气是从更高层面来解释天地和天体行星对地球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其本身不能系统全面地体现人生病时的疾病应机传变和规律。我们来简单说下五运六气,“运”是太阳、月亮、金星、木星 、水星、火星、土星的视运动,而“气”是天体运动时产生的一种作用力,一种能量,或者叫一种场,是一种适合生命存在的场(主要包括引力场、生物电场、磁场、电磁波、生物光等等),气虽然看不见,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人。

伤寒六经,伤寒论本身的六经,他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是对人疾病发展过程中依据不同病性和不同病位而分化的六个病理阶段的整体概括。

继续讲伤寒六经之前,我们先来说明疾病本质是什么东西。疾病是人身体里面正邪交争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人体各个部位正邪交争表现出来的现象会有所不同。这里面人体正气也即是人的气血能量,邪就是人体内外会给人生命运行带来负面影响的东西。

内经素问热病论,有一段话: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这一段话说明了中医一个思想:人体正气无时无刻不在跟邪气做斗争,要是不斗争了,那是正气衰弱了,而这种情况往往是病进,而且有可能会表现出来无任何症状的情况。举个例子,平时一个人如果工作比较激进,经常加班加点,此时往往会表现出来状态还行,也没有生病的情况,而一但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各种疾病就找上门来了。这个情况不是你停下来休息让身体变弱了,刚好相反,是你休息气血能量得到补充,有能力跟身体邪气做斗争,于是表现出来生病的各种症状,是身体在修复的一种情况。

好了,大概交待完疾病的本质现象,我们再来看伤寒六经。伤寒六经的病性分阴阳二种属性,阴性就是衰沉的,不及的,抑制的,比如:脉微、脉沉、说话有气无力,恶寒无热等等;阳性就是兴奋的、亢进的,激进的,比如:口渴怕热,脉浮脉大,燥动有力等等。

而病性是依据人身体气血能量的充足与否来决定。怎么理解呢?比如同一个病位,如果这个部分的气血能量充足会表现出来阳性的病性,说明正气足,跟邪气做斗争的程度激烈,而反之气血能量差会表现出来阴性的病性,这种情况非常有可能邪气会进一步深入,造成病进。

那么病位就是指人哪个地方生病了,病位分表、里、半表半里,这三个部分就把人疾病发生的地方全部概括了。在六经里面,太阳、少阴属表,阳明、太阴属里,少阳、厥阴属半表半里。把病性和病位结合起来看,表阳病是太阳,表阴病是少阴;里阳病是阳明,里阴病是太阴;表半表里之阳病是少阳,表半表里之阴病是厥阴。

在人体,表是指体表,就是人身上的躯壳,比如皮肤,肌肉,筋骨,四肢等;里是指里头的消化系统、消化管道,主要由由大小肠和胃组成;表半表里就是胸腹腔间,一切脏器,三焦胆腑等,也即是除了表和里,其他都半表半里,我们临床上辩六经的时候,表里比较容易辨别,半表半里的症状非常复杂,那么我们可以考虑用排除法,除了表里,就是半表半里。

我们上一篇章讲到,六经总的来说是阴阳随着时间变化而推演离合形成的六种能量状态,里面有三层含义:能量、时间、空间。同样的伤寒六经也具有同样的思想。就六经中三阳(太阳、阳明、少阳)来说,太阳是能量最充足的情况下发生的,太阳也叫巨阳,或称为三阳;而阳明次之,是气血能量不足退守到消化系统跟疾病做斗争的情况,称为二阳;少阳为一阳,是气血能量进一步退守到脏器、三焦等半表半里跟邪气做斗争的情况。

我们拿太阳病举个例子,临床上我们看见老年人,或者气血虚弱的人,得感冒通常不会发烧,直接是无热恶寒,脉不浮,脉微细,也可能会有身体疼痛,这是什么?这是进入少阴,表阴病,只是在表的阴性症状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很快就传入里,比如会进入太阴,有脾虚的情况。

太阳与少阴是同一病位二个病性,一阳一阴,互为表里,病性与病位的传变都依据人本身气血能量的充足与否来发生相应的变化,气血充足的人就表现太阳病,气血不足的就表现为少阴病。因此生活中老年人,或者气血很衰弱的人,得伤寒病时直中少阴,非常有可能造成心肾严重的疾病。

我们再举个例子,《伤寒论》97讲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主之”。血弱气尽了,正气没有在太阳这一层把邪气给打败,直接退守到“胁下”,这个胁下就是少阳的部位,胸腔一带,为上焦,是半表半里的地方。“正邪纷争,寒热往来”,正邪斗争,正气足的时候把邪气推到近表的地方,就表现出怕冷恶寒,正气弱了就被邪气打败,邪气进入近里的地方,那么症状表现来就是恶热不恶寒,随着正邪斗争的进退,症状就会出现一时热,一时寒,寒热往来。

以上例子,正是六经传变的现象,随着气血能量的进退,疾病发生的地方,就有可能传变,这是六经里面能量和空间的二层意义,而从时间这层意义来看,一个是气血能量和病位的转变不是一瞬间就发生,都在一定的时间内传变;另外一个,时间方面表现更突出的是子午流注的原理;最后一个,每一经都有其欲解时,比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上午9:00---下午15:00),临床上一般感冒无论是吃药还是自己好的,通常会在好转的那天中午时分胃口大开,这表示感冒要好了。

上面我们说疾病是身体正邪对抗表现出来的现象,其实更本质的看法是:疾病是人的生命运行过程中,对生命系统进行保护,然后进行修复的现象,而且这个保护是持久永恒的,有一分气血能量,就有一分保护,直至死亡。

我们说要合道,养生要顺应自然,然而治病更是要顺应人体生命运行的大道。生命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命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是不可改造,不可对抗,不可替代的!因此中医采用汗、吐、下、清、和解的方法来顺势利导地治疗疾病。

我们举一个例子,《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什么?这是一种能量向外的体现,如何体现?脉浮,就是身体调动气血津液集中到体表,血管里面血的水分增多,脉在气血能量的推动下,高于平时的位置,用手指轻轻触碰,在皮表就能摸到脉。头项强痛而恶寒也都是气血能量向外的趋势,气血能量向外是为啥?是要在体表跟邪气作斗争,要把邪气阻挡在体表,并把邪气排出体表,是这么一种现象。

因此中医里面如何看待疾病,如何具体地细致地分析疾病,需要在《伤寒杂病论》里面找答案。整部经典,就是一部生命科学宝典。

以上只是简单而粗糙地梳理了一下疾病的六经传变,从而大致地窥见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本质规律。这篇文章就大致写到这里,文章内容仅是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如若有偏差或者错误,希望大家体谅。

如果觉得写得不错,有劳大家转发,并点亮“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