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打鬼子的电影竟然拍得好玩了
别怕,电影里绝对没有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步枪打飞机。
之所以说这部《明月几时有》好玩,是因为所长看到开头就想起了《诺亚方舟》的故事。是不是很厉害很强大。
大家都知道,圣经里的《诺亚方舟》装的是各种地球动物,好莱坞电影里的“诺亚方舟”装的都是能买得起船票的土豪和大人物,而这部电影里的“诺亚方舟”装的都是Chinese文化人。
文化人是稀有的,尤其在那个战乱年代,能让笔杆子继续生花,那就是为民族文化保留了火种。
电影一开头就交代了这样的背景。
1942年1月9日午夜,三只小艇载着第一批化装成难民抢救出来的文化人中,有革命文学家邹韬奋、著名作家茅盾、翻译家戈宝权、理论家胡绳、沈志远等二十余人。小艇在月色蒙蒙的铜锣湾海面上,绕过密密麻麻的大小船只,冲出了港口,偷渡香港九龙。12日经荃湾出元朗,经落马洲,越过深圳河到赤尾。13日越过宝深公路,爬过梅林坳,安全到达东江抗日游击队总部宝安的白石龙村。
三只小艇,二十多位文化人,这些营救他们的小艇当然就是上帝造出诺亚方舟,这些连上帝都要出手保护的文化瑰宝,是决不能惨遭战争的涂炭的。
这么戏剧化的一段情节其实是真实的,有记载的。电影厉害的地方是把这段戏拍得很有故事性和娱乐性,甚至有了当年《地道战》、《地雷战》那些经典老电影的的那种影子,机智又幽默。
其中彭于晏的角色就很欢脱,他叫刘黑仔,是个游侠,吊儿郎当不拘小节,却身手敏捷,头脑灵活,有着街头混混的嚣张,却也称得上是个有勇有谋的枭雄。日本话张口就来,糊弄过不少真刀真枪的日本宪兵。一场轰轰烈烈杀机四伏的营救戏,却因他的出现变得很巧秒。
在茅盾先生的出租房内有这样一段戏,刘黑仔当着郭涛饰演的茅盾面手刃冒充来接应的汉奸,文化人哪见过这架势……一个是地痞混混式的并救了自己的英雄,一个是只能提笔安天下的文人,这种反差萌让这些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即便是在那样一种“白色恐怖”风声鹤唳的情况之下,也让观众被人性的真实所触动。这也算是为数不多的地痞混混跟文化人联手的一次“小战役”。
片中的不少细节也能体现出电影的“好玩”之处。比如说通过游击队长之口交代出被营救出的文化人伙食标准是一天生油一两,菜金二角,细节的交代非常生活化。文学作品再经久不衰,人也是的靠一日三餐才能创造出价值。尤其是在船坞上,一大桌子文化人围坐一圈端起碗扒拉着米饭的一幕,所长真心觉得离他们很近,并不是只是在纪念馆中的那些照片和塑像。
女主角方姑和母亲的生活也被刻画得很市井,每天熄灯之后才摆出精心准备的晚餐;当方姑揶揄母亲占了房客便宜时,母亲那如不懂事少女般的窘态;还有母亲确定房客要离开便立马收回了本是要套交情用的两块糕点……这样的细节都体现出了身在乱世中的人的一种真实状态,心中有家国梦并渴望未来,但日子还得小心翼翼的过,再难都难不过生存的信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但到了关键时刻,为了子孙后代,他们愿意前仆后继做出牺牲。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最触动人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