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安岱庙--天贶殿  后寝宫

    天贶殿为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即天赐的意思。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整座大殿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殿主祀东岳大帝。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亦称“东方三大殿”。


     天贶殿南有小露台,台上一石卓然中立,名扶桑石,又名介石,俗称迷糊石。石北14米处,一古柏挺立,传为唐代忠臣安金藏来泰山神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化为此柏,因名孤忠柏。


    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


     笠年,宋真宗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殿内祀泰山神,1928年像毁,1944年重塑;1966年毁,1984年再塑。


    露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泰安县令吴衔与其母王氏所献。


    甬道中间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


    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豁然开朗。


    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


   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


    整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


   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走进天贶殿殿堂,正面高大的“东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肃穆端庄,俨然帝君。


    塑像上悬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时所题“配天作镇”巨匾.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


    像前陈列明、清铜五供各一套及铜鼎、铜釜、卤簿等


    “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为“天齐王”,宋时封为“天齐仁圣安”,元朝又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


     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故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从此,岱庙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东岳神府”的盛名


    殿内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为宋代所绘。 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


   殿堂内摆放着明、清时代的部分祭器。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原画为中国宋代的巨幅壁画,藏于中国三大皇宫宫殿之一的泰山岱庙天贶殿内,全图长62米,高3.30米,生动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返回的壮观场面。该题材的绘画全国仅此一幅。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以大殿分门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为“启跸”,西半部为“回銮”


    《启跸图》中泰山神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旒冕龙袍,端庄威严。前有泰山三郎与延禧真人,各乘轿侍行。大辇四周文武百官,前簇后拥


    《回銮图》所绘场景与“启跸”相同,仅增加二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成功。整个画面共计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在画法上,既继承了宋代传统笔法,又加以清初传入的西画技法,从而使壁画显现出宋清兼融、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大殿在古时,曾受火灾和地震的损坏,壁画也受到影响,从壁画的艺术处理上可以看出,壁画的部分画面是后来重绘的,但整幅画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为中国绘画史、道教壁画史上的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