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时:尊白
编者按
专家简介 · 冯时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考古学报》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学和天文考古学,并广涉商周考古学、天文年代学、先秦史、古代思想史、历史文献学及科技史。
还是朴素的交流方式更让人放心。朴素的交流方式如果用颜色去比附,可能就是白色。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个问题——尊白。
我所说的尊白并不是要谈素白的颜色,而是想探讨古人为什么把这种朴素的颜色叫作白色,这或许就是白色的魅力吧。
汉字是承载中国文化的载体,所以文字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则是承载着文化的信息。古人对于颜色的命名并不会随意为之,其中一定包含了很多为我们所不知的思想,所以我们探讨白色之所以命名为“白”的问题就很有意义了。
白色的“白”字在中国的古文字里就是“伯”,“白”和“伯”是一个字,它是取形于擘指的象形文,也就是人手大拇指的形象。人有五个手指,以大拇指为巨、为尊,所以“白”字本身也就有了尊贵的意思。譬如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有很多孩子,那就一定要排出行次,老大为伯,伯就是以“白”字相称。伯于群子为尊,而白于五指为尊,古人以“白”称尊长,其有尊贵之意是非常清楚的。
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侯、子、男都有其特有的内涵,而第三等的伯则是取自于白来称名,也就是擘指。显然,古人以大拇指为尊的观念可以施及一切具有尊贵地位的人事的表达。
对于说明这个问题,还可以举出一个证据。容貌的“貌”,本字写作“皃”,上面是一个“白”字,下面从“儿”。那么什么是貌?其实古人所说的貌并不是人的自然相貌,而是君子修德之后所呈现的威仪礼容,古人将德容称“皃”。
威仪礼容所呈现出来的容貌一定是庄严素朴的,不会是嬉皮笑脸,戏亵之态肯定没有威仪的感觉,所以古人用“白”字表现德容而创造了“皃”字,以白色象征威仪和朴素。古人以为德高者为尊,因此“皃”字从“白”而表意,其所体现的其实正是以白色为尊的观念。显然,白与尊的内涵是相通的,古人之所以把今天我们所说的素朴之色命名为“白”,其中反映的应该就是以白色为尊贵之色的思考。
古人对于颜色的认知来源于他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他们很容易认识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缤纷斑斓的,自然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这使他们形成了颜色的概念。
古人的日常生活当然也离不开色彩,而且颜色的区分无穷无尽。仅就红色的染色来说,其色级就可以分得非常细密。古人养蚕缫丝,最终得到白色的素丝,进而染色成织。染色则要经过不同的步骤,每浸染一次,都会呈现出一种新的颜色。从粉红色的所谓縓,一直染到最后不能再染的缁,也就是黑色,其中的一步步浸染过程也就形成了一级级的不同颜色。从縓到䞓,到纁,到绛,到赤,到緅,到玄,到缁,一层层分出颜色的色级,这个工作古人早就在做了。然而,如果每种颜色都这样不厌其烦地细分下去,色级的划分将无穷无尽,这个工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古人毅然走向了色彩分级的反面,他们干脆抛弃了不可能做到的析别颜色的工作,而只简单地将缤纷的色彩分为黑与白,从而用黑、白两种颜色描述这个世界。这种做法一方面体现了先民的超凡智慧,当然这种对黑白世界的认识也是古人根深蒂固的阴阳观念的反映。
前面几位学者都谈到了中国传统颜色的阴阳属性,古人为什么用黑、白表现阴阳,而没有最终定型用其他的颜色表现阴阳?这种做法其实是有所考虑的。我们当然可以用青和白表现阴阳,在传统的五色体系中,青是东方之色,属阳,白是西方之色,属阴,这种做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是青与白的对应本身就具有着方色的意义,所以这种安排并没有跳出方色的传统。
古人能不能用黑和红两种颜色表现阴阳呢?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这种做法不仅仍不能摆脱方色体系的约束,而且其所带来的麻烦更大。为什么?因为黑是北方之色,红是南方之色,但是南、北二方的阴阳属性,在中国文化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却完全相反。在五行系统中,南方的红色属阳,北方的黑色属阴,但在传统的易学系统中,则又呈现出北方的黑色属阳,而南方的红色属阴,其阴阳的表现形式并不固定。这使古人只能在方色体系之外,以黑、白两种颜色建立起新的阴阳学说。这两种颜色所表现的阴阳属性当然是固定不变的,因为黑与白不仅是一天所呈现的两种色彩,白为昼而属阳,黑为夜而属阴,同时也是一色的两端,素色不染是为白色,染至极致则为黑色。于是古人便可以放心地用白与黑表现阴阳,形成了中国文化独有的阴阳色彩体系。当然,将黑白阴阳的观念运用于艺术创作,则也不乏变化,古人讲墨分五色,这种层次的变化是无可穷尽的。
黑与白两种颜色一旦被纳入到阴阳的色彩体系中,颜色也就具有了生死的意义,古人称之为“刑德”。这两种颜色一个主生,一个主杀,主生者为德,主杀者为刑。那么哪种颜色主生主德呢?当然是作为阳色的白色,而作为阴色的黑色则为主杀主刑之色。事实上,商代甲骨文的“黑”字正是古代五刑之一的墨刑的象形文,其象罪人施以墨刑后在脸上刺字并涂以墨炭,所以古人借用其表现黑色,而黑色主杀的内涵当然也符合这个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刑杀的意义。在刑德阴阳的观念中,古人始终追求的是任德而远刑,就阳而避阴,人们渴望生,而畏惧杀,于是主生主德的白色就在体现阴阳观念的黑白两种颜色之中具有了尊色的意义,待文字创造的时候,先民便以擘指的象形文“白”命名了这种主德的尊色——白色。这就是我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颜色的命名问题是有意义的,这也迎合了今年年会“探源”的主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