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那些“死去活来”的“魔法剧”

不用再怕骄阳晒蒸,

不用再怕寒风凛冽,

世间工作你已完成,

领了工资回家安息,

才子娇娃同归泉壤,

正像扫烟囱人一样。

这是《辛白林》中一曲写给死去男孩的挽歌,

不过,那男孩是在睡觉,后来就苏醒过来……

莎士比亚曾经非常痛苦,所以写了很多传世的悲剧。不过,在写《辛白林》的时候,痛苦已趋于缓和,他的心情也正在归于宁静。

宁静不等于沉寂,莎士比亚想象的翅膀依然在广阔的传奇世界中翱翔,只不过,他的创作已从悲剧中走了出来。

45岁左右,莎士比亚的作品除了《辛白林》以外,还有《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

1608年,国王戏班买下了黑僧剧场,作为冬季演出的场所,莎士比亚也被列为该剧场的承租人之一。黑僧剧场属于私家剧场,有顶盖,使用人工照明,设有枝形吊灯和脚灯;光源为油灯,烛光和火炬。为适应冬季演出,设有取暖火炉。

此剧场本来是欢乐童伶班演出的场所。然而由于此戏班演出了一出讥讽法国国王的戏,铸成大错。法国使臣表示不满,于是枢密院便下令禁止该黑僧剧场演出。国王戏班此时直接受到詹姆斯国王的支持,所以他们出面买下黑僧剧院,枢密院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下令禁止。

莎士比亚具有瑰丽色彩的晚期传奇剧开始在烛光和吊灯中走向观众。

事实上,无论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还是《暴风雨》,故事情节中都是常常以“死去——活来”造成悬念,增强传奇色彩。

何谓“死去”?大难临头,必死无疑;或者人们都认为他已去世。

何谓“活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被猜测死去的人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

最后,“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共同谱一曲幸福之歌。

《冬天的故事》中,设置了三个“必死无疑”:

(一)西西里国王里昂提斯怀疑波力克希尼斯与王后有私情,命令大臣卡密罗毒死波力克希尼斯。因为故事发生在里昂提斯完全掌控的宫廷,所以波力克希尼斯理当必死无疑。

(二)里昂提斯首先囚禁了王后,接着命大臣安提哥纳斯处死王后在狱中的所生女婴潘狄塔。不过,安提可纳斯并没有将女婴直接杀死,而是弃之于波希米亚海滨,让其自生自灭。一个女婴被弃于荒无人烟的海滨,也当必死无疑;

(三)有一天,安提可纳斯的妻子宝丽娜告诉国王,王后已经忧郁而死,国王也是深信不疑。

然而事实上,虽然卡密罗被派去毒死波力克希尼斯,但他因为深知对方是无辜的,于是“杀手”变称“恩人”,两人一同逃走。第一个“必死无疑”变成“大难不死”。

婴儿潘狄塔虽然没有自己生存的能力,但在海滨被牧人发现,抱去抚养。第二个“必死无疑也成虚设。

那么,第三个悬念:王后是不是真的死去了?

剧情接近尾声的时候,在西西里的宫廷里,里昂提斯和波力克希尼斯重逢,尽释前嫌;他们的一对儿女喜结良缘。此时此刻,里昂提斯更加怀念故去的妻子,潘狄塔则渴望没有见过面的母亲。宝丽娜见时机终于成熟,于是邀请他们一起观看她所珍藏的王后赫米温妮的塑像……当然,聪明人已经猜出,他们要见的人正是宝丽娜隐藏并谎报已死的王后本人。

于是,福泽降临,夫妻、母女皆得团圆。

同样,《辛白林》的伊摩琴只是误服了“灵丹妙药”而陷入昏迷,并未真死;伊摩琴苏醒过来,发现了穿着波塞摩斯衣服的无头尸身,于是伏于尸身上痛哭——而波塞摩斯活得好好的,而且在战争中打败了阿埃基摩;结果自然也是误会消除,重归于好。

在《暴风雨》中,安东尼奥将普洛斯彼罗和他的幼女米兰达放在一条破船上,让他们漂流到一个荒岛。若是常人,肯定必死无疑。而普洛斯彼罗却依靠自己深谙魔法,成为这个岛的主人。那不勒斯国王与其子腓迪南被一场暴风雨分开,而且都以为对方已然丧命。可是,当国王看到自己的儿子时,却发现不仅完好无损,而且找到了甜蜜的爱情。

这种“死去——活来”的传奇,颇像莎士比亚的内心经历,在经过令人痛苦绝望的暴风雨后,莎士比亚抒写美丽的彩虹。

《冬天的故事》并非只是讲述沉闷、忧伤的冬季,温暖的春风正从海滨吹来。

《暴风雨》描写的也不只是令人惊骇的暴风雨,更主要的却是暴风雨后的幻想世界。

虽然这是发生在怪兽咆哮、冷风怒吼的荒岛之上,莎士比亚却用他的“魔法”构筑了一个人间天堂:

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和悦耳的乐曲,使人听了愉快,不会伤害人。有时成千的丁丁冬冬的乐器在我耳边鸣响。有时在我酣睡醒来的时候,听见了那种歌声,又使我沉沉睡去;那时在梦中便好像云端里开了门,无数珍宝要向东我倾倒下来;当我醒来之后,我简直哭了起来,希望重新做一遍这样的梦

在剧中,充满智慧的人战胜了怪物,并使怪物为之服务;而米兰达因为除父亲之外没见过别的人,所以一下子看到被她父亲用法术制服的人们,禁不住慨叹不已:“人类是多么美丽!新奇的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

荒岛上出现奇迹——人类制服兽类——除了父亲再未见过任何人的米兰达以为所有的人都是美丽而出色的……

所有的这一切,莎士比亚都仿佛在告诉人们:人类必将迈向美好,而创造一个新世界首先有一批新人!

此时此刻,莎士比亚得到了真正的超脱。他开始向往悠闲的田园生活:

田多落穗,

积谷盈仓,

葡萄成簇,

摘果满筐,

秋去春来,

如心所欲,

……

看到这首诗,免不了会想到中国古人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在这一点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文人,其心境何等相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