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骂后,习惯性往妈妈怀里钻,“求抱抱”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成长路上,再乖巧懂事的孩子,也难免会犯错吧。也正是有了这些错误,孩子才能不断的进步,因为他知道何为正确。当然,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尽相同。脾气温柔的父母,可能会耐心的引导,试图用语言教育让孩子认清错误;但是脾气暴躁的父母,他们可能会直接训斥孩子,甚至动手。

父母往往会发现,明明是在训斥孩子,但是他们却会习惯性的往妈妈怀里钻。对于孩子的举动,其实大多数父母都不理解,明明犯了错,明明挨了训,为何还会要妈妈抱呢?就算这一刻训斥和责罚他的人是妈妈,也不影响孩子想要“妈妈抱抱”的心理。

为何挨骂后孩子会求抱抱呢?背后的原因,让人心疼不已

1、担心被丢弃

在孩子的认知里,父母是他最亲最信赖的人,可是在被训斥的那瞬间,却让他觉得“恐怖”和“害怕”。的确,人在愤怒的时候,难免会面目可憎,也少不了会说伤人的话。此刻,父母的表情和语言,让孩子的安全感尽失。

最担心的,应该就是被父母丢弃吧,所以求抱抱的原因,无非就是害怕父母不要自己。这一刻,就算父母打骂,孩子也希望呆在妈妈的怀抱里,这种安全感,是其他任何方式无法给予的。

2、道歉的方式

可能在父母训斥自己之前,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是看着生气的父母,突然间就明白了,自己可能犯错了。只是孩子道歉的方式很特别,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话,他们可能会说“对不起”,说很多好听的话。但若是年龄较小,表达有限的话,就会选择“求抱抱”的方式。

在孩子心中,求抱抱也是服软和认错的方式,虽说这种方式让妈妈哭笑不得,但是孩子的诚意却很足。试图通过拥抱的方式,传递自己认识到错误的信息,同时还想去安抚妈妈愤怒的情绪。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感性的父母,眼眶内已经满含泪水。他们无法想象,那一刻孩子有多无助,本能的靠近和讨好,就是希望在父母身上获取安全感;希望不被父母丢下;希望永远被父母保护。教育孩子本没有错,可是父母的方式,却有待商榷。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这些后果,他们难以承担

1、性格孤僻

父母在打骂孩子的瞬间,传递出来的总是冷漠无情的样子,带给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伤害,久久都不能抚平。他们的性格,也在父母的打骂中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也不愿相信任何人。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共情的能力,对于周围的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永远保持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

2、亲情关系冷漠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也会在日复一日的打骂中,渐行渐远。直到最后,亲情变得淡漠,父母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想要逃离。其实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真的只有小学之前的那几年,等到他思想逐渐成熟和独立,就再也不需要父母。

3、暴力倾向

都说“言传身教”,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教出怎样的孩子。生活中,父母总是用暴力解决问题,那孩子自然学得其中的精髓,不仅报复心理严重,而且也会借鉴父母的教育理念。

可见,长期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并不是最稳妥有效的方法。与孩子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肯定和鼓励,而不是父母一味的斥责和打骂。既然知道打骂的后果如此严重,那面对孩子的“求抱抱”行为,家长更应该理性对待。

面对孩子的“求抱抱”行为,父母记得这样做

1、给予拥抱

当孩子发出“求抱抱”的心理,父母不管有多生气,都请给予他们回应。此时,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若是强行推开,或者直接拒绝,会使孩子内心仅存的安全感也消失殆尽。

2、引导思考

拥抱会让孩子的情绪暂时平复,这时家长要抓住机会,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他更好的认识错误。引导孩子思考,让他回想整个事情的发生和经过,然后针对性的给予建议。

总结

孩子在“求抱抱”的那瞬间,一定用了很大的决心。所以父母要给予回应,蹲下来抱抱孩子,顺便拍拍他的后背,让他感受到父母给予的力量。当然,更重要的是调整教育方式,打骂真的不是上上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