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掌握十五络穴(二)
- 大钟
【类属】足少阴肾经络穴
【位置】在内踝后下缘,跟腱前缘,跟骨上缘。
【取穴方法】从水泉往上循摸至跟骨上缘(于足少阴经的缝隙中),在跟腱前缘。
【功效】通络清热,宁神定志。
【主治】口中热,舌干,口腔炎。小便不利。痛经。惊恐不乐,心性痴呆,善怒。癔病。嗜卧。腰肌强痛,足跟肿痛。便秘。气喘。胸中痛。
【考证】《标幽赋》曰:端的住,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千金要方》曰:大钟主舌本出血。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百症赋》曰: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
- 内关
【类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位置】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大致在腕上2寸,靠近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
【取穴方法】患者先握拳,定好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后放松,从腕关节处沿着两条肌腱之间循摸,到桡骨头的近端有一个“下坡”,从此处继续往上循摸,沿着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缘有一个较明显的凹陷,大致在腕上1~2寸的地方。
也可以参考内关部位横行的静脉来定位。部分人的内关位于此静脉和桡侧腕屈肌尺侧交叉处的近端(上缘)。但是有一部分人这条静脉不明显,或是静脉和肌腱并行,因此必须循摸才能找准位置。
【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灸。
【针感】手法要柔细,出现徐徐的传导,针感传到手指。心脏供血不好、心肌梗死的患者,针刺后针感可传到胸部,病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重刺激能留下后遗针感,只有治疗上肢麻木或是关节下垂,可针刺稍微重一些。
【功效】通络理气(止痛),和胃降逆,通络安神。
【主治】心痛,心悸,怔仲,胸胁痛。失眠,健忘,癫痫,郁症,偏头痛,眩晕,中风,偏瘫。脾胃不和,胃胀、胃痛,恶心、呕吐,泻泄,便血。月经不调,妊娠恶阻。胸闷、气短时间咳嗽。热病无汗,黄疸。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肌炎、心内膜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考证】《百症赋》曰: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标幽赋》曰:胸胁腹痛刺内关。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脉,阴维脉起于足之胫内侧(筑宾),上行入腹,上夹咽喉的,上至顶,维系一身之阴。阴者,血也,手厥阴心包亦主血,主脉,所以心包经的络穴通于阴维。对阴经和它所联系脏的气血供应和平衡、调整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 外关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位置】在尺桡两骨之间,指伸肌和小指伸肌之间,腕关节上2寸左右。
【取穴方法】循摸时,患者前臂的体位非常重要,不要旋前或旋后,避免尺桡骨重叠。先从阳池循摸到腕关节,从腕关节往上可触及伸肌支持带,越过后沿着手少阳经的缝隙往上会感触到一个较大的凹陷。此凹陷位于尺桡骨之间,在指伸肌和小指伸肌之间就是外关的缝隙。
【功效】清热解毒,行气开窍,活络止痛
【主治】牙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出血。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筋骨疼痛,手颤,五指痛,不能握物。热盛出现的眩晕。腹痛,胸胁痛。
【考证】《标幽赋》曰: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腰腿在表之病。
- 光明
【类属】足少阳胆经络脉
【位置】外踝尖上5寸,在腓骨前缘,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取穴方法】从绝骨再往上循摸2个凹陷,光明穴位于第二个凹陷中。
【功效】通络明目
【主治】眼病,如视神经萎缩,近视眼。偏头痛。乳腺病。
【考证】《标幽赋》曰:眼痒眼痛,泻光明和地五会。
- 蠡沟
【类属】足厥阴肝经络穴
【位置】内踝上5寸,在趾长屈肌和比目鱼肌之间。
【取穴方法】先找到足太阴经的缝隙,然后在其后侧循摸足厥阴经的缝隙。从内踝后开始往上摸到第五个凹陷。蠡沟的凹陷较大,位于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之间。
【功效】通络调经,活络理气
【主治】月经不调,梅核气。疝气疼痛,小腹胀痛,小便不利,腰背拘急不可俯仰。发作性精神病。功能性子宫出血。下肢淋巴结炎。
- 鸠尾
【类属】任脉络穴,膏之原。
【位置】在胸骨剑突下缘5分
【取穴方法】首先触及患者的胸骨剑突,在剑突下循摸。如果触不到胸骨剑突,要在胸剑结合部下5分左右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0寸,不留针。针刺时患者双手高举过头取穴,可灸。
【功效】化瘀化痰,理气降逆,定痫安神
【主治】心痛,小儿局灶性癫痫而有失志,部分精神病。胸闷,呃逆,噫气,呕吐。心包炎,心绞痛,胃炎,肋间神经痛。
【考证】《经脉图考》曰无:禁刺灸。此穴大难下针,非甚妙高手,不可轻刺。
- 长强
【类属】督脉络穴。足少阴,足少阳交会穴。
【位置】尾骨尖端和肛门连线的中点。
【取穴方法】患者跪伏或胸膝位,先摸到尾骨下端,在尾骨下,肛门上循摸凹陷。
【刺灸法】斜刺1.0~1.5寸。针尖到尾骨的前缘后,把针竖过来沿着尾骨外里刺。
【功效】通络利湿,清热解毒,重镇安神,止血化痔。
【主治】阴部湿疹,痔疮,脱肛,直肠下血。顽固性失眠。便秘。惊恐失惊,狂症。马尾神经损伤,多发性硬化,截瘫造成的排便无力,大便失禁。结肠炎,结肠性溃疡包括肛门括约肌的麻痹。
【考证】《百症赋》曰:刺长强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
- 大包
【类属】脾的大络
【位置】在腋中线上,第六、七肋间上缘。
【取穴方法】循摸到第六、七肋骨,在腋中线上的间隙中。
【刺灸法】向第六肋骨方向斜刺0.5~0.8寸,层次在肋骨和皮肤间,禁止深刺,可灸。
【针感】沿着肋间传导。
【功效】通络理气。
【主治】胸胁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老年人呼吸肌无力,出气困难。吸则胸节肿痛,虚则百节筋病。类风湿全身痛。
【考证】《甲乙经》曰: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
《类经图翼》曰: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