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欲期
口欲期
指婴幼儿时期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基本没有行动能力,“口是婴幼儿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吃奶是用口,饥饿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用口哭叫;愤怒的时候,用口咬母亲的乳头,抓到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是他的惟一认识手段。”
中文名口欲期
应用学科心理学
本质形成自我意识的时期
儿童心理
口欲期 刚出生的孩子是“自我中心”的,或者准确地说,他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外部世界,加之成长完全依赖父母,并能得到尤其是母亲良好的照顾和关爱,存在着自己即世界、自己即上帝的错觉和假象,故而“吃”的手段除了满足自己对食物的需要外,还表达着“将被吃的事物与自身融于一体,真正使自己获得其滋养”的愿望。这种假象的破灭始于婴孩与母亲的分离——当他们发觉母亲的行动,尤其是母乳的供给不能由自己完全控制时,他们会本能地以哭闹、咬母亲的乳头等方式发泄自己的焦虑和愤怒,然而这并不能阻止断乳和母亲陪伴程度的减少,于是他们将体会到生命中的第一次“哀伤”,即“母亲与我是不同的,她不受我的控制”,并借此完成对人我的区分,并开始形成“自我”的概念与意识。
父母关爱
来自父母和外部世界的关爱使婴儿感觉到自己被期待、被需要,“基本焦虑”得到缓解。缺乏足够的关爱,婴儿就会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不受欢迎的,内心将充满焦虑与恐惧。每每从记者那里见闻弃婴,他们被发现时,已经连最起码的抗争——哭的力量都不具备,只剩下颤抖且空洞的眼神。基本焦虑得不到满足,导致婴孩产生所谓的“口欲期固结”,即不断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寻求对这一时期严重缺乏的关爱的直接或替代性满足,在当下的国内,这种替代性满足大量地体现在吃喝无度上。含义当然很简单:储备脂肪、渡过饥荒,这是人类遗传下来的动物本能,没有“母乳”的支持,一个“婴儿”只有自身具备了足够的能量,才可以应付环境的险恶。
口欲期人格的成因当然不止于此。顺利度过口欲期,人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肛欲期,即“自主对羞怯”、“前运算阶段”和“幼儿期”。这一时期的孩子,能够区分人我,将要学会区分物我。外部世界变得更加复杂,进入他们生活的人会更多。父母不再无条件地给予和关爱,取而代之的是纪律、遵守和由此产生的控制感。孩子最先要学会控制的是自己的排泄,从成人为自己换尿布到能够自己控制、完成排泄,体会到自己可以控制、影响自己的行为,也就为学习、遵守外部世界的规则奠定了基础。
教育方法
这个时期的孩子多半会进入幼儿园,同时要学着自己吃饭、游戏和作简单的活动。他们既需要一种规范,又需要对这种规范的严格践行,包括教导者的身体力行。他们不能如成人世界那样“可逆地、情景性地”对规则进行解读,一旦他们认为规则是权威的,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说明规则本身可有可无。在这种对规则的执行和遵守中,他们获得类似控制自己排泄的肯定感和安全感,这使得他们逐渐独立,并向更高的发展阶段顺利过渡。
很遗憾,中国的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在这一时期既显得严格的,又过于放纵。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们并不遵循固定的、有序的规则,而是以皇帝对臣民的方式,或溺爱放纵,或严格约束,任意进行且凭个人喜怒为多,身体力行更远远不够。在这种忽左忽右、没有特定规则的成长环境中,孩子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即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对权威的服从甚至取悦,这会剥夺成长必须的独立感和安全感,使他们被迫再次依赖(父母),从而被打回口欲期并形成同样的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