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儿子颜子悠终于被逼疯了!压力教育对孩子大脑的伤害有多大?

▲ 收获育儿经,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教育孩子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如果在「爱孩子」的色彩上,赋予了更多的急躁、慌张与焦虑,那孩子还能承受的住吗?

这部与现实呼应的剧,正好说明了一点..........

——嗨脑仁

五一小长假,除了陪娃,爸妈们还能刷刷这部封神的国剧——《小舍得》!

不得不说,这部剧将中年父母的烦恼,展现的淋漓尽致!学区房、上户口、小升初、培训班......除此之外,中年压力、上班瓶颈期、夫妻矛盾、婆媳关系等这些十分戳心的名场面,真真实实的还原在荧幕上了。

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完全相反的教育理念,焦急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业中用尽浑身解数,只盼着孩子能考进好学校!最后这枚“鸡娃”抑郁、疯了....其背后的原因,让人汗颜.......

尤其剧中的妈妈“田雨岚”,推着儿子进入“宇宙补习中心”,梦想儿子考入“顶流学校”。她对儿子颜子悠的窒息式教育法,让很多人隔着屏幕都在大喘气~

要我说,田雨岚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用“疯魔”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她为了让儿子进补习班,不惜动用人力、物力、财力,挤不进去就又哭又闹,连她妈都闯到培训班跪下求老师再加一个名额,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儿子想踢球,她不准。儿子想养蜗牛,她说浪费时间。总之儿子颜子悠除了做题看书,其他的事情在她眼里都是无用功。孩子考得好,她就笑眯眯,孩子考得差,她就气不过,一顿暴怒,变脸比变天还快,典型的戏精附体。

后来,颜子悠的表现越来越奇怪,身体的小行为也越来越多,例如每当他感到压力袭来的时候,就会不断地抠手指,咬指甲,产生重复性的刻板行为。

直到后来在一次考试中,他产生了幻觉,并崩溃到掀了桌子,撕了试卷。直到看了医生才得知,他患上了精神分裂,不仅脑海中随时跳出妈妈的碎碎念,还能看到自己幻想出的玩伴“大龙”。这下,本来对孩子抱有极高希望的“田雨岚”,后悔莫及。

其实,我们都知道,“田雨岚”之所以那么逼孩子,是想让颜子悠增加竞争力,将来能活得更容易些。可错就错在她太急了,用“爱意”捆绑,抹杀了孩子的快乐,也让孩子失去了童年

蒙台梭利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做到什么,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所以,有时抱怨孩子做得慢、做不好、太差劲,却不知道你催他、吼着,甚至想揍他时,他已经用尽了全力......

No
-Number-
01
窒息式育儿对孩子的大脑是一种伤害

记得在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也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剧中的母亲宋倩,自从离婚之后,便把生命里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英子。并用自以为“为她好”的方式照顾好她的生活起居,督促她的读书学习。本来英子是一个爱笑、可爱、活泼、喜欢天文、喜欢拼乐高的快乐女孩。

最后在母亲的施压下,英子开始出现了失眠的症状,并且也越来越严重。她整宿整宿的睡不着,并用手机录音对自己说话,边录边哭。是的,她已经开始有点崩溃了。一夜夜的失眠,母亲窒息式的关怀,让英子喘不过气。

最后,英子被逼着去“跳海”,她靠着栏杆,对妈妈怒吼着:“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

过于着急的父母,往往顾及不到孩子的感受,他们更喜欢以“爱的名义”强行施压,以“对你好”的言语不断逼迫,本来希望孩子越来越好,但结果却导致孩子失去了生活的光彩。

那么,这种压力为什么会让孩子们如此崩溃呢?

记得,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两个3岁的孩子做了一次大脑扫描。

2个孩子同龄、同性别、家境也类似。唯一不同的是,一个孩子经常被夸,一个经常被吼、被施加压力。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大脑扫描图,竟出现天壤之别。

经常被骂的孩子,大脑明显小了一大圈,脑容量变小了,智力发育也严重受损。

研究发现:强大的压力会永久性地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影响这些孩子以后的学习和记忆,并且心灵上不自由的感觉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发育。

并且,孩子的大脑还处于发育中。如果他们总是处在被苛责,被施压的状态,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轻则变成懦弱自卑型人格,重则抑郁,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

记得江西省就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对黎氏夫妻,他们的家族从没有过精神病史,但他们的三个儿子中,却有两个得了精神分裂。

后来,经专家调查后才得知,造成他们精神分裂的原因,竟然来源于爸妈的施压。长期的语言暴力、辱骂、施加压力,让孩子脆弱的心灵不堪重负,导致“变疯”。

No
-Number-
02
压力对自闭儿的伤害

而对自闭症患儿来说,他们不仅有着自闭症谱系障碍中典型的社交困难和行为僵化问题,还在与压力和自我激励问题做着斗争。

今年35岁的白莉,是一位自闭症儿童的妈妈。记得4年前,儿子童童确诊为此病后,白莉的人生似乎踏上了一条没有终点的长跑。如今,她正陪着孩子竭尽全力在一片无望中寻找希望。

“孩子快2岁了,却从没说出一句完整连贯的话,甚至叫爸爸妈妈的次数也极其有限。”白莉开始怀疑,童童是否有语言障碍。但很快,白莉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童童不仅在沟通上表现异常,甚至在眼神、行为方面也与其他同岁的小孩不同。“

叫他的名字没反应,眼神总是飘忽不定,对着一个玩具车轱辘玩一天,甚至毫无征兆地大吼大叫。”白莉开始在网上搜索,这些看似怪异的举动是否是一个3岁孩子正常的反应。然而,无数结论都指向了同一个名词——自闭症

和每个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一样,白莉一家面临的最现实问题就是给童童的治疗。这就像一场看不见终点的长跑,在无望中寻找希望。为了缓解童童的病情,白莉尝试各种方法,西医治疗、中医针灸,甚至各种网络偏方,花钱无数。

对于童童的父母来说,这些都是看得见的负担以及看不见的压力,而对于童童来说,他也在与自我作斗争。这些巨大的压力,让白莉一家都喘不过气,甚至将压力施加在了童童身上。

白莉犹记得童童四岁时,家里爆发的一场“战争”。深夜里童童突然烦躁不安,不断在床上大吼大叫。第二天还要早起的爸爸忍无可忍,冲进房间就对童童一顿打骂。

“你打,往死里打,打死他吧。”白莉怒斥丈夫。

“是,打死了你我都解脱。”丈夫流着泪回答。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随着年岁的增长,童童的病情却愈发严重。焦躁时,他会狠狠咬妈妈的手,直到妈妈喊疼才会松口。发脾气时将枕头扔出窗外,甚至会莫名的摔掉家里的各种器具

父母的情绪失控,长期的施压,导致童童的情绪越来越糟,自闭症的症状也看不到缓解。而白莉和丈夫只能在一次次地情绪崩溃中,慢慢熬着。

No
-Number-
03
把孩子像蜗牛一样养

记得作家张文亮《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曾讲到:

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唬它,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我拉,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其实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很多时候,他们更需要的是细腻的呵护,耐心的引导,给他们理解与体谅,正常孩子如此,特殊孩子更是如此。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入孩子的世界,给他们一些等待教育,用心去体会、去接纳孩子的收获,这也是另一种水到渠成的教育模式。

《窗边的小豆豆》里提到的教育案例就很好!记得有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章节,有一次小豆豆把钱包掉到厕所里了,她拿来掏粪的工具,自己费力地一点点捞。这个时候小林校长路过,他看了看,没有吭声,只是默默地走过去。

当小豆豆掏出一大堆粪便时,校长才过来问她:“找没找到?”小豆豆失望地摇头说:“没有。”“那就把你掏出来的处理好就可以了”,小豆豆心甘情愿地照做了。

虽然最后小豆豆没有找到钱包,但她学会了做事要尽力,要负责任,她体会到了被信任,被当做有人格的人来尊重,而这些早已远远超过了钱包本身,而这就是等待教育的价值。

校长看到的是孩子的善良、创造力与蓬勃的生命力,他一眼看到了美好,也善于培植美好。你看,如果校长责备她,让她离开,或者质问她,或许都不及那句“弄完以后,把这些全都放回去”来的意义深远吧!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或许我们真的应该等一等,让孩子按照他的步调,不催他,不吼他,尊重他,在原则上引导他,帮助他,我们一起陪着那只“小蜗牛”,去领略成长中放慢的美好。

小编说

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对每一个家庭和父母都是极大的考验,每天从早忙到晚,下班后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习,如果发现孩子成绩不好,或者进步缓慢,爸妈难免会怒火中烧,殃及池鱼。

尤其是特殊家庭的父母,对于特殊宝宝们,咱们更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等待,孩子每一个行为的锻炼,都需要重复几十遍,甚至于几百遍,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对孩子来说都是大大的成长。

爸妈们,面临这种情况,更需要放平心态,将干预计划列上日程,用耐心与等待教育,帮助孩子缓和心态,快乐成长。

孩子快乐,这不正是我们做父母的最想看到的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