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说“宁穷死,别娶生妻”?“生妻”是什么意思,娶了会怎样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在那个封建思想统治的漫长时期,人们奉行着“三纲五常”和“君权神授”等思想。而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压迫更甚,“三从四德”“女德”等糟粕思想甚至流传至今。
“宁穷死,别娶生妻。”也同样是从封建社会所传下来的俗语。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子的择偶观和女子的社会地位。
何为“生妻”?
“生妻”最早出现于《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李陵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深入敌境,兵败被捕,投降匈奴,与被扣留在匈奴的苏武多次相见,苏武在回到汉王朝之前修书李陵,劝他回朝,李陵写了这篇《答苏武书》以作回应。“生妻”一词也是最早出现在此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这是“生妻”最早的来源。意思是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时回归,年老的母亲去世了,年轻的妻子改嫁了。李善注引《汉书》中说“子卿妇年少,闻以改嫁。”意思是苏武尚未去世,身陷匈奴无法回归,他的妻子就改嫁了。
因此,在李陵的《答苏武书》中,“生妻”最初只是单纯的指年轻的妻子。后来也是因为苏武妻子的故事,“生妻”一词逐渐衍生为丈夫尚在,但被迫离婚的女人,也就是在古代被丈夫“休掉”的女人。
为何不娶“生妻”?
要知道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女人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遵守三从四德,地位极其低下,原则上只有男人有资格提出“离婚”,也就是“休掉”自己的妻子。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之妻王氏,自己无法生育,却“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主动提出“休夫”。
还有许多刚烈的女子,倾其所有也要断绝夫妻关系,这就比如李清照,为了结束和第二任丈夫张汝舟的婚姻关系,不惜状告丈夫谎报参加科举次数以此骗取功名,最终张汝舟被流放,即使李清照也经历了九天的牢狱之灾,但是如愿结束了这段婚姻关系。
当然在中国封建时期漫长的历史中,休妻容易罢夫难,像王氏和李清照这般女子少之又少,更多的女子不过是男人的附庸,即使遭受着不公平地对待,也只得默默承受。
对于“休妻”古人又有“七出”的说法,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意思是:“妻子生不出子女来,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喜欢嚼口舌、说是非,偷东西,好忌妒,患了严重的疾病。”这七条中如果有一条,男子便可以以此为由将妻子休掉。
在古代还流传着“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的俗语。“寡妇”常常被人指责晦气,甚至被冠以“克夫”的帽子。那为什么还说“宁娶寡妇,也不原娶生妻”呢?原因在于,古代连年的战争以及卫生条件差、医疗设备有限等情况,女子失去了丈夫,成为“寡妇”的不在少数,女子本身并没有过多差错。
但是“生妻”确实是因为触犯了“七出”,被丈夫和婆家所厌恶休弃的女人,这些人不仅遭受这邻里街坊的指指点点,回到娘家也是极其不受娘家人的待见,甚至会牵连娘家人都被指责,抬不起头。因此,相比于寡妇,生妻更不招人待见,也就不会有男人愿意再娶。
“生妻”结局
从古至今,舆论都是一把利刃,现代人尚且因社会舆论压力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更不必说在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在那个女子地位如此低下的时代了。
至于“生妻”的结局,她们其中能够再嫁的女子少之又少,也很少有女子能得到娘家庇佑,在娘家躲过后半生。因此这些女子大多数遁入空门,青灯古佛了此一生,也算是得以善终。又或者悬梁自尽,一了百了……
现如今,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素质不断提高。男尊女卑的时代已经过去,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也早已没有了“休妻”“生妻”这一概念。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几乎已经是人们的共识。
况且,近些年我国离婚率不断攀升,“离婚”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第二段婚姻中找到合适的伴侣的人也不在少数。因此“宁穷死,别娶生妻”这一俗语早已不适合当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