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游记:探访莱阳的“猴子沟”,一个规模很小的自然村

204国道莱阳穿城段向北改线到沐浴店镇境内之后,新路段沿线不少原本相对偏僻的村庄,也逐渐被人所熟知,比如说“猴子沟”。
笔者此前也并不知道莱阳有这样一个村庄,直到有次从204国道沐浴店镇路段经过时,才偶然发现导航地图上显示出附近有个叫做“猴子沟”的地方。
如此有个性的名称,自然会让人很感兴趣。笔者当时虽然没有前去,但也记下了这个地方。回来一查询才知道,这是一个规模很小的自然村,隶属沐浴店镇望岚口村管辖。
(猴子沟村的位置示意)
名字有特点,又是个小山村,这两个点叠加在一起,很快让笔者将它选为了探访的目的地。前段时间再次路过附近时,就从国道向北转入一条小路,直奔“猴子沟”而去。
沐浴店镇周边虽然也有山,但大多是小丘陵。猴子沟村附近的山也不大,绕过一座小岭之后,就可以望见山坳当中的这个村。
笔者去的时候,还是腊月,村里的房屋还没有贴上新春联,街上也相对冷清。转了大半圈之后,才在村庄的南边,也就是紧靠进村时看到的那座山岭的脚下,遇到了两位正在寒暄的大叔。在大叔热情的介绍下,“猴子沟之谜”才得以解开。
这里为什么叫做“猴子沟”?与“猴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还要从清末说起。
当时,一支孙姓人为了生计迁到了这里。此处虽然平地不多,但大致处在北泊子和望岚口村之间,到两个村都还有些距离,外界打扰较少,颇有些“自由自在”的感觉。因此,这支孙姓人就在此定居落户、开枝散叶,这里也逐渐有了村庄的样子。
再小的村庄,也需要有自己的名字。据说建村之时,村口有一东一西两座土堆,形状似猴子;加上建村的先民姓孙,受西游记的影响,对“猴子”这个词也有好感,因此干脆就以此命名为“猴子沟”。
到了后来,有人感觉“猴子”一词不太文雅,就请了先生润色,改字不改音,将新名字写作“厚子沟”,寓意这里能多子多孙、人丁兴旺。而当时村口形似猴子的土堆也正好是一对,人们就把它们想象为公猴母猴。
改名之后,厚子沟也的确如先民所愿,生齿日繁,不仅先来建村的孙姓人家繁衍壮大,一支杨姓人也迁了过来。在历史上,这里最多时约有三十户,主要就是这两姓人家,其中孙姓居多。
不过,虽然曾经改过名字,但“猴子沟”这个称呼在民间实在是“脍炙人口”,因此其他村庄的人大多仍以此呼之。久而久之,“厚子沟”的人也干脆重新以“猴子沟”为名,延至今日。
在集体化时期,猴子沟与望岚口成为同一个大队。而两村之间的那座山岭,也被后者调侃的称为“皮鞭岭”,取“皮鞭打猴”之意。没想到的是,皮鞭越打,猴子越旺。不过,不是旺在老家,而是旺在外地。从上世纪后期开始,猴子沟村年轻一代人陆续出外打拼,并且大多站稳了脚跟,取得了一番成就,其中在莱阳城区、烟台、青岛等地都有不少。聊天的时候,两位大叔也大略地算了算,如今孙姓后人在烟台定居的就有将近十户,不比留在村里的少多少。现在还在村里住的,大概也就是十几户人家了。
在土特产偏好方面,猴子沟村也与西游记当中的孙大圣有共同之处,这里的山坡上种了不少桃树,到了夏秋时节,枝头硕果累累,美观且美味。
按照西游记的描述,孙大圣属于神仙。而猴子沟以此为名,又是孙姓建村,或许也是多少沾上了一些“仙气”。听两位大叔介绍,村里出过不少九十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其中有一位老爷子活到了100多岁(104岁还是106岁,笔者没有记清楚),去年(现在按照农历说是前年了)才去世。
笔者前去探访时,年关已近,当时两位大叔就说,等到过年烟台、莱阳城区的人陆续回到老家之后,村里就热闹了。正在谈话间,恰好就有辆车从外面开了进来。仔细一看,车的档次还挺高。“猴子沟虽小,但能人却多。”此言不虚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