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70条-72条

伤寒论学习小组讨论记录

主持人:林利城老师

参与者: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梁天、符英、刘敏、陈小芳、丁国才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讨论伤寒条文:70-72条

时间:2017年08月015日20:00-21:00

地点:中医临证经方论坛群

钦州林利城: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我们今晚是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70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林佳明: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这条说发汗后的两种结果,虚就用芍甘附,热就用调胃.

陈青:第70条说:“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结合条文69,太阳病发汗既可伤阳,也可伤津液。

伤阳者多从寒化,伤津液者多从燥化。“不恶寒,但热者”,”但”字有限定的意思,强调只有发热,没有恶寒。不恶寒,提示发热并非表证所致。

发汗以后,津液耗伤,胃中干燥,虽表解而里未和,就会出现蒸蒸而热,也就是”但热者”。”实也”,阳明胃家实了。虽然是阳明实证,但还没达到大便燥结的程度,只是蒸蒸而热,所以既不能用小承气汤治大便硬,也不能用大承气汤治大便燥结,只需用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清胃泄热即可。

陈小芳:70条,“不恶寒”说明病已不在表,“但热”病已传阳明,因发汗后,不应再用峻下之大承气汤,予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为用。

《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今大黄苦寒,芒硝咸寒,攻泻里热,甘草缓二药之寒,热渐泻胃气渐复。

林利城:太阳病发汗后,若出现无热恶寒,则是汗不法而伤了阳气,身体失去阳气的温煦故而恶寒。若发热而不恶寒,则是热入阳明,当清泻阳明之热,本条文用到调味承气汤,当有阳明腑实之症。

许永方:本条文讲 :汗后可伤阳气或伤津液,可有芍药甘草附子汤证或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的调胃承气汤证。

林佳明:分析的很到位,把病因病机都说的很清楚。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是汗出伤及里阳,里阳亏虚,不能温煦于表,出现阴阳两虚寒证,如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汗出表解,里阴被伤,里热独盛,出现阴虚内热的里热证。

如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此条同为发汗后,出现虚寒或出现实热的不同变证,也证明人的体质因素,是决定疾病的病发部位和疾病性质的根本因素。

林利城:@南宁~陈青 调胃承气汤证可以没有腑实证?

林佳明:调主要缓下热结。

许永方:我认为还是偏燥热点[微笑]@广西钦州–林利城(学委) 

林佳明:主阳明病胃肠燥热,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腹胀满,乃吐后气逆而胃不和的表现。吐后,胃中实满之病因已有所去,与大承气汤证得大实大满显然有别。

承气汤各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大实、大满、大痛、大热者,大承气汤证;胃不和,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证;里实胃不和、以热为主者,调胃承气汤证;实满腹胀为主者,小承气汤证。

后面还会有论述。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高一萍:因素体阳气有偏胜和偏衰之异,故太阳病汗后有恶寒和不恶寒之别
林利城:本条文讲发汗后出现口渴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大汗出后,津液丢失,胃中干燥而口渴欲饮、烦躁不得眠。这种情况津液丢失只是一时的,只要少量喝水,补充津液即愈。

许永方:这条条文讲:发汗后胃之津液有干竭和津液失布的区别。太阳病至胃气和则愈讲津液干竭,后一句讲津液不行。

陈青:条文71,72结合理解,“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过汗则”胃中干”,胃为水谷之海,津液干涸,阳气有余而出现”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胃里津液干涸,通过喝水来滋润胃燥,水饮入胃,胃燥缓解,胃气调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太阳病发汗后,表邪不尽,故见脉浮数。表邪随经入里,膀胱气化失司,下焦蓄水,津液不能上滋,故见心烦,口渴。

五苓散证是太阳的表里证,或者说是太阳的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由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药组成。五苓散是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

林利城:第二种情况是太阳表邪入里,阻碍三焦的气化功能,表邪未解,故而脉浮、微热,下焦气化失职,膀胱气化不利,则水不能出,故而小便不利,上焦气化失施,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本条文所说的消渴症状,是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林佳明: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发汗太过,就会”胃中干”,胃是水谷之海,津液干涸,阳气有余,就会”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胃里津液一干涸,就要喝水来滋润胃燥。”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水到胃了,胃燥缓解,胃气调和,这个病就好了。实际上就是 58条”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脉浮、微热,说明表不解。由于经表之证不解,加之大汗,膀胱腑气不利,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小便不利。
这里是点睛之笔。

小便不利,口渴,是很多医家运用本方的眼目,不过等会我找了个案例,小便多的。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小便不利,津液就不行,就又会出现消渴。

什么是消渴?渴欲饮水,饮后小便不利,形成蓄水,就是膀胱里停水了。膀胱停水,津液就不能敷布。凡有所停而必有所缺,依然口渴,就是消渴。

我们一直认为五苓散证是太阳蓄水证,后来我看李克绍的书,他认为是三焦蓄水,我觉得三焦蓄水比较恰当。

林佳明:三焦更能体现五苓的特点。

高一萍:表邪未尽,气津升散紊乱,水停三焦。

林佳明:大家还记得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汤?相互结合看下,五苓散证实际上就是太阳的表里证,或者说是太阳的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药组成。

五苓散是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外窍就是皮毛腠理,下窍就是尿道。如果没有表证,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证,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证所局。

我记得冯老讲过,五苓散属于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林利城: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高一萍:消渴,仲师泛指一切渴思饮水,饮不解渴的病状。

林利城:消渴,仲师泛指一切渴思饮水,饮不解渴的病状。

林利城:@钦州-林佳明(学委) 冯老认为阳明不会是以方测证了吧。

林佳明: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条比较简单,一看觉得像白虎加人参。

林利城:本条所讲和71条差不多,脉仍浮数,说明表热未解。烦渴,说明口渴较甚,是三焦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所致,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兼解表。
林佳明:对的,表热不解脉浮数。

陈青:脉浮数表证仍在,方中桂枝解表。

尿崩
  

王军,男,7岁,于1975年7月12日,来省中医院门诊。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曾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遂来济南。经余诊视,神色脉象,亦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象刷一层薄薄不均的浆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之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的。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6克。水煎服。 上方共服两剂,7月14日其家长来述症状见轻,又于原方两剂,痊愈。
  

【思考题】
  

①共认五苓散属利水(尿)剂,为什么“多尿”亦可用之?
  

②结合五苓散证的方后注,谈谈你对五苓散应如何认识?
  

③五苓散证的主症是“小便不利”,先生“多尿”反而用之,说明了什么问题?

湿疹
  

国XX,男,64岁,社员,阳谷县石门宋公社国庄大队人,于1975年3月16日就诊。患者两上肢及颈部患湿疹,已两年多,虽迭经治疗,服中西药甚多,疗效不显,时轻时重。本次发作已月余,症见两上肢及颈部密布粟样疹点,渗水甚多,点滴下流,轻度瘙痒,身微恶寒,汗出较多,口干饮水,大便正常,小便略黄,舌苔薄白,脉濡缓略浮。证属阳虚不能化气利水,湿邪郁于肌表,津液但能向上向外,外出皮毛,而通调水道的功能迟滞。治宜温阳化气利水,药用五苓散方:茯苓15克,桂枝9克,泽泻9克,白术9克,苡仁24克(代猪苓)。水煎服。三剂。
  

3月19日复诊:患者服第一剂后,患处渗水即明显减少,全身出汗亦基本停止。恶寒消失,口干减轻。此是阳化水降,原方再服三剂。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原按:湿疹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未见有此病名,对其论述,散在于“癣”、“疮”、“风”等范围内。其病因病机,一般多由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急性湿疹以湿热为主,慢性湿疹多因病久耗血,以致血虚生燥生风,肌肤失养所致。而本例之病机则是由于阳虚不能化气利水,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津液但能上行外泛,郁于肌表,从皮毛作汗,或从患处渗出水液。气机不降,则患处渗水不止,故前虽迭用祛风利湿止痒之剂,终未见效,以致缠绵不愈。五苓散对人体的水液代谢失调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故虽不用祛风利湿止痒之品而诸症均除,此不治而治之法,体现出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按:论中141条有服五苓散以除心烦、解皮粟的记载。皮粟,俗称鸡皮疙瘩,该条皮粟的形成,是由于当汗不汗,反以冷水巽灌,致使将要作汗的汗液,被冷水所激,不得外出,反郁于皮肤的汗孔中所致。五苓散能外通腠理,下达膀胱,通行三焦,化气行湿,所以用之有效。本案的湿疹,虽然在表现上与皮粟不同,但都是湿郁肌表,五苓散能解皮粟,就应想到能消湿疹。伤寒方应用万殊,理本一贯,关键问题是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上案方药对症,按语分析详明,确是佳案。

又按:《伤寒论》中用五苓散的有以下几种症状:“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水入即吐者”、“伤寒汗出而渴者”、下后“心下痞,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还有“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连同以上两案,都说明五苓散对人体的水液代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于本方的药性稍偏于温,所以凡有于水液代谢失调所形成的各种症状,而又宜于温性药的,都可以考虑应用本方。

【思考题】
  

①湿疹用五苓散的道理是什么?
  

②以此案为例,谈谈异病同治的道理是什么?
  

③结合《伤寒杂病论》谈谈五苓散能治多少病证?

肖春宏:今天我看了一文章,觉得有道理,文中说:太阳与太阴是表理关系,太阳侧重布气,太阴侧重布水液。彼此互相影响,一方病变影响另一方。以此观点理解佳明老师昨天医案和今天案例,比较好理解,辩证另一方有一症即可确认是合病

文中还说:病人不会按教科书得病,也不会按伤寒条文得病,虽然如此,也要背条文,掌握其病机,以及六经之间生理关系。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0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0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芒消半升     甘草二两,炙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2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2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说明已经用汗法治疗,并且得汗.汗出 ...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71,72条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四.(即猪苓散是.)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 ...

  • 《伤寒论》学习笔记:第二条太阳中风

    <伤寒论>第001条 第2条:大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笔记: 总论之后,就分而论之.观,太阳病篇目,合178条目.少阴病44条,表病占了222条.而<伤寒论&g ...

  • 伤寒论学习:347条-350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 ...

  • 伤寒论学习:343条-346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 ...

  • 伤寒论学习:339条-342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20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伤寒论学习:335条-338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13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伤寒论学习:331条-334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7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伤寒论学习:323条-326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0月24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