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被尊重惯了,长大后才不会当孙子

北京街面上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人真他妈孙子!

这个孙子,不是爷爷叫儿子的儿子,而是说,这人做事太差劲,拿不上台面,甚至,有品德上的问题。

但有一种孙子,表现出来的未必全然是他们的做事方式,而是说,他们内心少点儿什么,以往的个人经历使他们的脊梁永远直不起来。

这其中,尤以与幼年时所获得的综合待遇有关。

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光谱中,长辈总是被突出和放大,而小辈则明显暗淡得多。通俗点说,小字辈,你算老几?

我们很少去想这些,觉得这很正常,天经地义,几千年不都这么过来了吗?

可是一旦进入到另一种文化中,就会发现,长辈和小辈之间的关系,似乎就不那么泾渭分明了。相对中,小辈得到了我们过去所不曾想过的尊重。

前两天,我像往常一样出去散步。雪后的多伦多成为一片洁白的世界,因为铲雪车的功劳,本来就不宽的人行道,因为两侧高高堆起的雪,而显得比往常更窄,

经过Arbor Glen社区幼儿园时,两个老师正带着十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出来活动。一个老师在队首,另一个老师在队尾,边走边和小朋友们说着什么。

这时,队尾的老师在招呼孩子,”嘿,丽萨——哦,对不起。戴安娜,别往旁边走。“

她在劝告一个孩子不要踏上雪堆,往前走。但是,她显然开始叫错了名字。她习惯性地说了”sorry“,意思是,叫丽萨的女孩并没有做错什么。

当然,这几乎是不易察觉的细节。只是,作为老师,她有必要说”对不起“吗?这个”对不起“显然是对丽萨说的。而丽萨只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她或许根本不在意老师说了什么。但是,她又或许知道,老师在纠正,在表示歉意,丽萨自己没做错什么。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成年人,或者说一个长辈,与一个孩子之间最原始的平等交流。这种交流看上去波澜不惊,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如同涓涓细流的滋养,通过日积月累,在无声地塑造着人格的养成。

这种信息很明确,我虽然小,但是,我是受尊重的。

儿子刚来加拿大时不到9岁,入读Terry Fox小学。我记得在校长办公室办完手续后,带他去所分配的班。班主任老师费舍尔是个中年人,他显然提前知道有新生要来,于是走出来迎接我们。

我习惯性地以为他会先和我打招呼,因为我是学生家长。然而,出乎我的意料,他把手伸向儿子,说:”你好,凯文。“

他已经知道儿子的名字。儿子当时听不懂英语,更没有多少和大人握手的经验,但还是伸出手,和费舍尔老师握了一下。费舍尔老师这才和我简单说了几句。

接头很短,但很明确,儿子是主角,老师先欢迎了学生,然后才和学生家长沟通。

在我看来,这很像是村长先讲话,然后才轮到镇长。有点不习惯。但想想,又觉得对,我是老生,而不是新生。

儿子读了两个小学,后来去了Forest Manor,转学手续异常简单。小学结束前不久,我们搬家了,可是新家距离即将要入读的中学近,而距离Forest Manor远。

恰好我们的新邻居,一个七十年代来加的瑞士老头,在距离小学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小公司,上班时可以路过儿子的学校。

我们上班时间早,而学校上学晚,因为路远,孩子自己没法去学校。我硬着头皮问邻居,可否上班时顺路送儿子一程?没想到邻居爽快地答应了。

我把儿子交给邻居时,让儿子叫他”莫瑟先生“。我想,长幼有序嘛,外国长辈也是长辈,不能因为换了肤色和语言,就乱了次序。

没想到邻居很爽快,说,不用叫莫瑟先生,叫汉斯就可以。

邻居叫汉斯·莫瑟,他的意思是儿子可以对他直呼其名。于是,儿子就叫他”汉斯“。

在我的经历中,还从未对自己认识的长辈当面直呼其名——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我们的文化中,这叫没大没小。只是,这种知道”大小“在真实生活中也会走形,比如,后来读书时,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教授导师,当面叫”王老“,背后叫”老王“。

在罗马,就要照着罗马人的样子做,这叫入乡随俗。于是,在加拿大,在那段不长但却很较劲的日子里,莫瑟先生就成了汉斯。

这种称呼后来一直持续下来,我们和儿子都叫他汉斯,叫他的荷兰裔澳大利亚妻子乔安娜。好多年了,他们成了我们最好的邻居。实话实说,我们在北京时,也从未和自己的邻居有如此亲密的关系。

小时候就受到长辈的平等对待,对一个人成年后性格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作用,因为这和一棵小树经过细心呵护,最后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是一个道理。

在我看来,它不见得能使你变得多么有智慧,也不会让你学会赚钱之道,更不可能让一个唱歌总跑调儿的人弹得一手好钢琴。但是,它能起到的另一个作用却毋庸置疑,那就是,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自尊很多,自信很多,成人后很少会没有脊梁骨。因此,在同样规模的人群中,出现”孙子“的比例极低。

在彭斯还是副总统时,他到一个学校视察,讲话中做手势时不小心碰了一个孩子。彭斯讲话结束后开始与身后的孩子们拥抱。这时,那个男孩从后面拉彭斯的衣服,声音很轻但却很坚决地说:”你欠我一个道歉。“

彭斯这才意识到,随即对男孩说:“哦,我刚才是无意中碰到你的脸了。很对不起,向你道歉!”男孩十分开心,马上和彭斯击掌言和。

这样的场景出人意料,但又让人欣喜,引人深思。

这样一个男孩长大后会成为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孙子吗?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们中国人习惯把姓放在前面,把名字放在后面,表示对我们祖先的尊重。美国人正好和我们相反,他们习惯把名字放在姓的前面,表示对自己的尊重。“

这是美漂儿北京人刘元的话,有没有道理,见仁见智。不过,尊重自己,并且自己在幼年时得到长辈的尊重,这种自尊和被尊重相结合的双重效果,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那个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造就出不凡的新人。

懂事孝顺的孙子,对爷爷是好事,谁都喜欢。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孙子,还是越少越好,因为于国家和民族都不利,而且容易带坏下一代。

社会是家庭的放大,被爷爷训斥惯了,将来在领导面前,也必定是孙子。在恶性循环中,孙子越来越多。虱子多了不咬人,孙子多了,彼此间也不存在谁瞧不上谁,半斤八两,都差不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