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道:学前融合教育不是简单的“混合”
贾美香:
现在孩子被诊断患有孤独症等发育障碍的年龄普遍在三岁左右,正是接受学前教育的年纪。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能察觉到有些孩子和普通孩子不一样,但他们为什么不同、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同、从哪里着手训练,老师却不清楚,这说明现在学前教育中附设的特殊教育资源、老师的专业能力是极其有限的。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融合教育能力?
第三,能总结、复制、输出优秀的融合模式。我们看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创造了融合教育模式。未来,如果能将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探索的成功融合教育经验总结、复制出去,推广到全国的幼儿园,相信能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受益。
王雁:
除此,幼儿园是孩子黄金干预的窗口期,孩子与幼儿园班级老师的接触是最多的,如果老师能更早的发现问题,孩子就能更早诊断、干预。因此,专业知识的习得能让老师对孩子的问题时刻保持敏感,发现问题,及时与专业人员/家长沟通,如贾美香老师强调的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王异芳:
作为融合教育的研究者和幼儿园的实践者,我们幼儿园一直在尝试“家园共育”。比如我们会派专业的研究人员跟踪有诉求、渴望帮助的家庭,类似孤独症儿童家庭。在双方达成一致后,采用视频反馈技术,把孩子和家长互动的过程记录下来,让研究人员和班级老师共同研究分析,制定一套家庭指导方案给家长,并重复观察6-8次,来帮家长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
所以,在经过实践后,我们的策略是,幼儿园遇到融合问题,还是要尽可能的借鉴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大学等力量,然后去寻找有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康复机构或委员会去联合,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磊:
*以上内容摘自2019年首届学前特殊教育融合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圆桌讨论文字实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