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战:长平之战(1)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这场战役,是整个战国时代的巅峰之战,这场大战,参战人数达到接近百万,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没有之一。

这一战,彻底加速了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的步伐,秦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块大石头被搬开,东方六国的最后一根大梁被凿塌,北方最后的一个强国赵国被打残,再也没有缓过来。

这一战,也是当时的“世界公敌”白起的封神之战,虽然当时并没有纸,但战败方的赵括却被永远的冠上了“纸上谈兵”的臭名声,可见后世多少次的提起这场战役,多少次的演绎这场战役,连跨年代的纸都进成语了。

此战名声之大,几乎成为了战国时代的形象代言。

大家可能对此战的印象是:猪对手赵括纸上谈兵,神对手白起诱敌深入,可怜的四十万赵军被坑杀。

这都是高光时刻。

实际上,此一战,前因后果非常错综复杂,来龙去脉前前后后机缘巧合一共涵盖了十几年。

这一切要从一个小地方说起,这个小地方,叫陶邑。

还记得前面我们讲过乐毅的五国伐齐吗?

在打败齐军主力后,原来被齐国吞并的宋国土地本应该是魏国占领,但秦国却拿到了宋国最富庶的陶邑。

魏右边的那块白色区域就是陶邑,感恩作者布哈林。

这块远离秦国本土的经济特区后来成为了当时秦国的大权在握者,国舅魏冉的封邑。

这个小地方也因此,后来一度影响了秦国的战略方向。

先来介绍一下陶邑。

陶邑,今天的山东菏泽定陶区,现在名声不大,但在战国时代,陶邑却知名全国。

陶邑地处古菏水、济水系的交通要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中原地区的一大商业都会了,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预言家,买卖人,鸡汤熬制者,范蠡先生在帮助勾践灭吴后,也是弃官至陶邑,发家致富被称为“陶朱公”的,这个陶,就是陶邑的陶。

在首富的思维里,之所以选择这块地方创业,也因为这里早已是商业繁荣,经济兴旺,各方面软硬件都较好,陶邑也因此成为了商业世界的“天下之中”。

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魏冉要将这块宝地当做自己的封邑。

秦在得到楚国半壁后,将主要攻击目标对准魏国。

上图可以看出,陶邑和秦国本土间隔着韩、魏。

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要打通秦国和陶邑间的战略通道。

看上图,陶邑夹在齐国魏国中间,远离秦国本土。

魏国一直横在秦与陶邑之间,这也让富裕的经济特区成为了秦国本土之外的一块“飞地”。

所谓“飞地”就是脱离本国的土地。

战国时代是飞地众多的,各国间犬牙加错,比如当年魏国的四块国土中,河内陆就是飞地,和那三块国土是不挨着的,只不过地方比较大。

当然,往战略高度上说,灭魏以后可以隔绝燕、赵与楚、韩的联系,给所谓对付秦国的“合纵”以打击。

第二个原因,则是韩国在伊阙之战后,基本上成了秦国的“伪军”。

本来韩和魏都是秦要打击的对象,当初在三晋分家的时候,韩国的中心地带极具优势,就因为它掌握了东面的战略通道,所以无论是当初在黄土高原上占尽优势的魏国,还是现在如日中天的秦国,如果想顺畅的进出华北平原,都必须从韩国所控制的上党高地、轵关陉(王屋山与中条山之间的缺口)、荥阳这一条线通过。

这条战略通道,渐渐的变成了韩国人做国际买卖的重要筹码。

无论秦,魏,齐还是谁,爱谁谁!如果你想从我这通过,用不着喊打喊杀,我可以借道给你,条件优厚时我还能派出同盟军给你壮壮声势,跟着还能一块顺点战利品。

如果你看上了我这条道,想灭了我,我就又会满世界拉赞助。

韩经常对秦国又说:大哥我可是抗魏第一线,抗齐第一线!你得对我好点!

韩又经常对关东六国说:我特么可是抗秦第一线!如果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我撑不住的话,秦国这大老虎一出来,你们可就都完蛋了!

正是凭借这种左右逢源的手法,韩国才能够靠着原本国力最弱小,地盘最贫瘠的可怜筹码在残酷的战国时代坚持到了最后。

韩国在伊阙之战后被秦国打出了心理阴影,一听见白起的名字整个国家的小孩都不敢哭,一向两面倒的韩国马上站队成为了秦国的乖宝宝。

大哥您想往哪走,我的地盘您随便,就当我们不存在,您可以越过我们打击任何地方。

您对我可以为所欲为。

韩国的“识时务”,让魏国倒了霉。

公元前276年,白起彻底扫平楚国半壁的转年,魏冉又让爱将拉着队伍往东边散散步,白起散步到魏国,占了两座城。

公元前275年,魏冉亲自带队,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眼看魏国实在被打的没办法了,明白唇亡齿寒,一直借道的乖宝宝韩国居然斗起胆子派出了援军去救魏。

韩国一直在钢丝上游走,也实在是不容易。

不过魏冉这个大领导可不是草包,无论政务还是军事,都是一把好手,韩国援军上去就让魏冉杀了四万,魏国割让了八个城市求和,魏冉觉得少,再度攻击,占领了北宅(今郑州市北),魏国又割出了温城(今温县),魏冉这才回军。

公元前274年,魏国找齐国成为了战略合作伙伴,签署同盟条约宣布一致对秦。

魏冉很生气,这明显对陶邑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再次出兵攻打魏国,又夺了四座城,杀了四万人。

连着三年被秦国打懵了的魏国终于想明白了,烂根子出在韩国这。

因为韩国人每次都放秦国的魔鬼出关,还经常提供军需供应,这才让无险可守的魏国一个劲的被屠宰。

魏国明白了,你要是不死,我也没法活了。

公元前273年,魏国拉来了盟军赵国,倾全国之力,准备搞死韩。

两国军队包围了韩国的重要城邑华阳(今新郑北)。

韩国一看魏国来势汹汹,马上求救大哥秦国,但秦王拒绝了,我们什么时候吃过亏?救你对我有什么好处?

找错了人的韩国马上调整方向,猛求相国魏冉,魏冉当然明白韩国对于他的陶邑来讲有多重要,说动了秦王。

世界公敌武安君白起率军救韩。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0)

相关推荐

  • 白起力战名将犀武、暴鸢,阵斩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伊阙成名之战

    伊阙今称龙门,伊水从香山.龙门山两山之中而过,形如门阙,故先秦时代称之为伊阙,意为伊水之门阙.隋炀帝定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这个地名一直延用至 ...

  • 伊阙之战(一):打通秦国东进中原的必经之路

    秦昭王初年,宣太后的弟弟魏冉任秦相,魏冉依据当前形势,认为秦国的国力已经在六国任何一国之上,便提出了"蚕食韩魏.削弱齐楚"的策略,其策略的本质还是"合纵连横,远交近攻&q ...

  • 战国 210 华阳之战——战神白起的第三次重要战役

    渑池会发生在公元前279年,此后的足足十年的时间,秦赵两国没有发生两国之间的面对面的战争.稳住了赵国人,秦昭襄王就腾出手来重点打击南方的楚国.在杀人魔王白起的率领之下,数万人直取楚国,并且把楚国首都给 ...

  • 战国 211 须贾退秦师——须贾搞走白起春申君嫁祸赵国

    白起将军,大风大浪见识多了,华阳之战,砍了区区15万颗人头,他根本就没放在心上,秦军继续向前,乘胜围攻魏国首都大梁,这是白起生平第二次出现在别人国家的首都城下了.魏国内部他们知道,面对的敌手比想象当中 ...

  • 长平之战秦军60万,为何人口2亿的明朝,打满清凑十几万都难?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会发现一件事儿,越往前的朝代,打仗时兵力越多,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就拿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来说,这场赌上国运的战争,赵国出动了45万,秦国一口气也押上了60万! 可越往后的朝代,明明人口更 ...

  • 第十战:长平之战(全)赵到底输在了哪?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这场战役,是整个战国时代的巅峰之战,这场大战,参战人数达到接近百万,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没有之一. 这一战,彻底加速了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的步伐,秦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块大 ...

  • 第十战:长平之战(9)Time To Say Goodbye

    赵军的这四十万降卒,此时成为了白起手中无可奈何地烫手山芋. 他不得已的第一个原因,是这帮赵国人不能放回去. 自打白起进入军界后,秦国的整体眼界往上进行了一个大提升. 秦国已经渐渐的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

  • 第十战:长平之战(7)恐怖的战争成本

    沉默的丹水两岸,空气中是可怕的寂静. 这种百万级别的僵局,双方渐渐都开始无法接受了. 因为不光秦国耗不起,赵国渐渐发现,他们也耗不起了. 画真走心啊,瞅瞅赫鲁晓夫这一脑门子汗.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整个 ...

  • 第十战:长平之战(4)阏与大战

    从后来的表现看来,赵奢是把兵权骗来的. 因为他根本没搞什么"狭路相逢勇者胜",他是有另一套方案的,只不过那个方案可能搞不定大领导投资方,所以就编了一个融资标书. 赵奢率军出了邯郸三 ...

  • 第十战:长平之战(3)反面典型的父亲出场

    公元前270年,秦国派大将胡阳率十万大军攻打赵国阏与地区. 著名的阏与之战开打. 此一战,最终成为了十年后那场世纪之战的最关键药引子. 秦国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又借道韩.魏,穿过上党地区,直插赵 ...

  • 第十战:长平之战(2)秦被拉回黄土高坡

    魏赵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咸阳较远,大约500公里. 由于路远,白起认为魏.赵会对秦军到来而估计不足,因而疏于防范. 于是,白起这次又玩出了新花样,觉得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会收到奇效, ...

  • 长平之战,赵括率领的精锐多次冲锋,为何击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说起古代的名将,战国的白起当然榜上有名,他击溃过不少名将,比如韩国名将暴鸢,魏国名将公孙喜,不过最出名的,还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毕竟长平之战后,从此天下形势开始确定明朗,东方六国再无一人是秦国对手. 而 ...

  • 十部高分谍战片,激情四射,从头爽到尾!(内含资源)

    谍战电影是以间谍活动为主题的,其中有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爱情.暴力刑讯等元素.影史优秀谍战片层出不穷,<北非谍影><西北偏北><碟中谍>等等. 遥想80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