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和“肓”
“盲”和“肓”是一组形似字。
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的,主要是因为眼睛小或者不仔细看。如果我们拿放大镜认真看,这两个字上半部分是一样的,都是“亡”字;下半部分一个是“目”,一个是“月”。
“盲”是形声兼会意字。从形声的角度讲,下形上声,义符“目”表示这个字和“眼睛”有关,音符是“亡”,表读音。从会意的角度讲,上“亡”下“目”,合起来就是“没有视力”、“看不见”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解释说是“无眸子”,也有人说是青盲眼,无所谓了,反正是看不见东西。
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据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所以,玩音乐的人里面有很多是盲人。
好,我们来学篇小古文来加深一下印象。古文的名字叫《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刘向《说苑》)
〖注释〗
①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②暮:晚,迟。
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
④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昏暗。
〖翻译〗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古文讲完了,我想说的是:眼盲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要心盲啊!
“肓”是个形声字,下形上声。义符“月”表示“肉”,说明整字和肉体有关系。音符“亡”表示读音。“肓”的意思是“胸腔内的横膈膜”,读作“huang1”。这个字的使用概率极低,大概只用于成语“病入膏肓”吧?
下面我们依然通过学习一篇小古文来加深印象。
〖原文〗
公①疾病,求医于秦。秦伯②使医缓③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④,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⑤之上,膏⑥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⑦之不可,达⑧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成公十年》)
〖注释〗
①公:晋景公,晋国君主。
②秦伯:秦桓公。原封为伯,故称秦伯。
③医缓:秦国良医,名缓。
④竖子:童子。
⑤肓:胸腔内的横膈膜,分隔胸、腹两腔。
⑥膏:心尖脂肪。
⑦攻:指熨灸。
⑧达:指针灸。
〖翻译〗
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医缓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医缓能拿我们怎么样呢?”医缓到了,(诊断后)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你真是好医生啊。”于是馈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
“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方。如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生哽咽良久,自言知罪,但求拯救。莲曰:'病入膏肓,实无救法。’”
后来,“二竖”也被当作疾病的代名词,人们常将生病称为“二竖为虐”。
两篇小古文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的称谓问题。古人往往把职业放在前头,名字放在后头。如“师旷”表示一个叫“旷”的乐师,“医缓”表示一个叫“缓”的医生。那么,大家猜“轮扁”和“庖丁”分别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