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都总部大厦下月投用,500个“武汉造”新品种将登上中国餐桌

极目新闻记者李博 通讯员郭强 李伟 刘梦

米饭糯不糯,玉米甜不甜,鸡蛋香不香,“种子”是关键。长期以来,种子被视为农业的“芯片”,它不仅影响着千家万户的饮食品质,更与国家农业安全紧密相连。

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武汉将如何抢占生物育种制高点,让小种子迸发大能量?极目新闻记者昨日前往位于光谷的“中国种都”核心区——高农生物园进行实地探访。

高农生物园

全球首张水稻芯片、我国使用量最大的甜玉米品种、我国首个鹌鹑新品种……这里培育的一批标志性成果,正造福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粮袋子”。未来五年,以建设“中国种都”为引领,武汉还将育成500个以上新品种,打造千亿级种业,一批“鄂字号”种子将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让中国人餐桌更有滋有味。

全球首张水稻芯片,助力大米软糯又香甜

“这种米煮出来的饭,香味浓郁,绵软爽口,入口劲道有嚼头。”昨日傍晚,家住青山区钢都花园126街坊的王女士,正品尝着春节从黄冈老家带回的“黄华占”稻米。

“黄华占”是我国南方稻区第一个优质直播籼稻品种,产自位于“中国种都”核心区的湖北省种子集团。该集团总经理邵仁学介绍,稻种好不好,一是看产量,二是看食味。“黄华占”由广东省的“丰华占”“黄新占”两款稻种杂交而成,集聚了这两大稻种的优势基因。其稻米各项核心指标已达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由于口感较好,被称为南方的“五常大米”。

“黄华占”栽培示范田

该品种在种植中,耐肥抗倒、整精米率较高,亩产可达600至650公斤,现已成为我国南方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之一。目前,该集团年种子经营量可达1500万公斤以上,种子出口量多年居全国首位。

“中国种都”核心区诞生的另一项技术成果,则影响着长江流域更为广阔的稻田。在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记者看到了该中心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水稻育种也要靠芯片?该中心育种研究员张小波解释,目前种业已跨入“基因组育种”时代,这块小小的芯片能容纳成千上万的水稻基因信息,用这块芯片扫描、筛选,便可把各水稻的优良基因聚集到一个品种上。此前,培育一颗高质量的水稻种子,往往要花费10年乃至更长时间,有了育种芯片后,这一过程已缩短一半。目前,这一技术已帮助近150个优质水稻品种完成培育工作,这些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覆盖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主要水稻种植区域。

耗时八年育新种,只为鸡蛋更醇香

在湖北省种子集团西北向1公里处,便是国内最大的禽蛋加工企业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前不久,该公司培育的两款蛋禽新品种,正式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

“为什么老百姓爱吃土鸡蛋,主要是因为土鸡蛋蛋黄占比更大,营养成分占比更高。”该公司总经理李清逸告诉记者,此次通过审定的“神丹6号”蛋鸡,由公司联合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历经八年培育完成,所产的蛋清一色为绿壳,蛋黄占比高达32%,蛋香味更加醇厚,特别适合煎、炒及加工蛋糕。此外,“神丹6号”抗病能力和抗应激性较强,既适合农家散养方式,也适合集中笼养。

与“神丹6号”蛋鸡一同通过审定的,还有抗高温高湿的“神丹2号”蛋鸭。李清逸表示,咸鸭蛋是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但我国此前一直缺乏能在高温高湿地区饲养的蛋鸭品种,且传统鸭蛋壳较薄、破损率高、大小不一,十分不利于流水线生产。十年前,该公司联手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从绍兴鸭、山麻鸭、缙云麻鸭、攸县麻鸭四大地方优质品种中,选取其优势基因杂交培育“神丹2号”,目前这一品种已面向市场进行推广。

早在2012年,湖北神丹便培育出国内首个鹌鹑新品种“神丹1号”。李清逸说,培育三个品种均是因为市场有需求,相比种植业,我国畜禽业种源问题更加突出,生猪、奶牛、白羽肉鸡等种源不同程度依赖进口,“既然国内没有合适的品种,我们便只能自己造”。

培育中国“种” 关键在协同创新

农业农村部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种业发展仍有不少短板弱项,各品种间的水平差距比较明显。例如,大豆、玉米单产水平不高,耐储的番茄、甜椒等少数专用品种进口过半;生猪繁殖的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仅达国际先进水平八成左右;白羽肉鸡祖代种鸡主要还依靠进口。

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负责人陈超分析称,除各品种发展不均衡问题外,我国种业还存在着种质资源挖掘不充分、种子企业小而散、产学研深度融合不充分等问题,自主创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李清逸表示,近年我国畜禽种业创新水平已大幅提升,但一些发达国家现代畜禽养殖业起步时间较早,我国发展现代畜禽养殖只有短短数十年,在种源积累和育种效率上确实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成果转化、转让等机制,探索财政、信贷、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模式,以此调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帮助科研院所搞研发。

高农生物园负责人认为,种业天然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的特点,种源研发既要使用科技前沿技术,又需加强协同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整合政、产、学、研等多方力量,紧密协同攻关核心技术。

2025年武汉种业将迈上千亿级

高农生物园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种都”和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园内现已集聚先正达、北大荒垦丰、隆平高科等60余家龙头种业企业,国内种业前10强有一半在此落户,园区内还集聚了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2位院士,产学研资源密集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发展种子产业的先发优势明显。

目前,高农生物园总部服务一区、二区均已建成投用。位于总部服务三区的中国种都总部大厦和储运中心项目,下月将投入使用,可提供总部办公、研发检测、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一体化服务。武汉高科集团、武汉高农集团等单位将扮演好产业孵化器、产学研融合加速器的角色,在园区搭建种子培育科技前沿公共实验平台、成果转化中心和交易中心,并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以上的种业基金,帮助中小种业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种都”总部大厦

据了解,武汉市已先后出台科技、农业、用地等一揽子支持政策,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国种都”建设。2021年至2025年,武汉市级财政将每年安排6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支持种业发展。到2025年,武汉将建成20个种业相关院士团队,育成新品种500个以上,种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