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识篆153
识义
识形
识用
未必园丁谙树性,更愁墨客笑姜芽 出自 刘克庄 《太守林太博赠瑞香花》
(不用怀疑,黑点点就是丁。)
编外链接
胶柱鼓瑟
人们常用“胶柱鼓瑟”来比喻那些拘泥而不知变通的人。人们在演奏乐器(鼓瑟)的时候,要靠转动弦柱来调节乐音之高低;如果将弦柱粘着(胶柱),那就无法对乐音之高低来进行调节了。
演奏乐器时是如此,文艺欣赏中更是这样。在文艺欣赏中,我们往往会遇上这样一种人,他们太拘泥于生活的真实,不理解作家是在运用比喻、夸张、联想和想象等艺术手法。因而,他们的“文艺批评”,常常会弄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八中说:“唐人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真是胶柱鼓瑟!诗中所言“千里”者,是写广袤千里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到处花红叶绿;水村山郭处处飘扬着酒旗,无数楼台寺院宠罩在烟雨之中。此诗名曰“江南春”,是指整个江南的春色;起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气势宏大且切合题意,是不应该受到批评的。
于是我又想起沈括批评杜甫诗句这件事。杜甫在他的诗作《古柏行》中这样来描写诸葛亮庙里的古柏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四十围是直径七尺,但却有二千尺高,这不是太细了吗?这又是一桩胶柱鼓瑟的典型事例。诗人写柏树的又高又大,故有“四十围”、“二千尺”之语,这是夸张!难到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吗?在自然科学方面,沈括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但在文学欣赏上,沈括却是一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