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不生在养“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五脏之宗、六腑之母”。脾统血、生血,主运化,主肌肉,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心主血、肝藏血,而脾则是“统”血,“统”就是“把控”脉中血液的流动。具体功能:一是运化水谷精微。食物入胃消化后,小肠负责吸收,脾则会把吸收的水谷运化为精微,上输于心肺,再经心肺输布全身,为身体提供营养。二是运化水液。对入胃水液进行吸收、转输、布散,先转输上行于肺,再经肺宣降,向外达皮毛润泽肌肤,余者化生汗液;向内下输于肾,经肾气化,化生尿液排出体外。

脾与胃互为表里、关系密切,如果出毛病或功能弱化,会直接影响胃的功能,古医学家讲“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经畅通“重病、急病、怪病难上身”。脾失健运的主要表现:为“脾虚、脾湿”,具体反映在脾胃消化系统和运化系统,症状诸如胃胀、胃痛、腹胀、反酸、嗳气、虚胖,以及身体乏力、胸闷气短、免疫力低下、口中无味等。脾虚属于脾“气”不及,会引发气血两虚,出现气短、乏力、头晕、易感冒,甚至贫血等;脾湿的结果是脾“气”受阻郁结,运化失健,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身体沉重、关节疼痛、水肿、湿疹、发热、面黄等症发生。

“脾失健运”的主要原因:一是“过思”伤脾。《黄帝内经》讲“思则气结”,如果思虑过度,就会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减少消化液分泌,出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郁闷气短等,严重影响脾脏的运化升清功能;二是“恶习”害脾。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伤害脾脏,生活无规律、饮食不科学,进食太饱、过于油腻,酗酒成性、食物不洁等,都可导致气滞食滞,引发脾湿脾虚;三是“外邪”犯脾。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之中“湿”邪最甚,也是最易入侵犯脾之邪,如果常处潮湿之地,或对潮湿敏感者,需注意湿邪侵入身体,一旦湿邪上身,脾“气”郁结,会首先“冲”肺;四是“瘀堵”失脾。脾经经穴如果出现瘀堵,运行不畅,亦可影响脾脏正常工作,失去脾功能作用,继而影响身体健康,比如高血糖患者,多因“地机穴”瘀堵或运行不畅,影响脾胃运化而造成。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健则体健,脾弱则身弱。脾之健运,脾胃和谐,不仅防病健体,而且有病治病。

(1)适时养脾。脾五行属土,五季长夏为土,脾“气”旺于长夏,所以脾与长夏相应。养脾,一天之际在巳时(09-11时),一年之际在“长夏”。每日巳时脾当令(值班),长夏为脾“旺”之季(农历六月,约7月7日—8月6日)。此阶段尽管是脾“旺”之时,是健脾、养脾、治脾的大好时机,但季节特点以“湿”为主,却又是脾最为虚弱易侵之时。因此,这期间应尽量避开潮湿环境,保持干燥,少食冷饮,多摄除湿食物。

(2)饮食护脾。板栗、大枣、蜂蜜、香菇,以及“土”中生长出的食物诸如红薯、山药和味甘、黄色食物等,都是养脾护脾的好食材。另外,要特别注意饮食习惯,不可暴饮饱食,“大饱则伤脾”;不可多食常食难以消化之物;尽量少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以减少对脾脏的不良影响。

(3)锻炼强脾。“生命在于运动”,解决身体一切毛病的根本途径是“锻炼强身”,只要平时注意“科学健身”、坚持经常,就会收到无病防病、有病治病的良好效果。强脾锻炼也是一样,一是注重“平时”,经常性户外科学活动,包括脾脏在内全身受益;二是精选“点位”,脾脏位于中焦胃上口附近,平时可以于睡前醒后,姿势平躺,以神阙穴(肚脐)为中心用手按摩,顺时36,逆时36,每次覆盖全腹部,遍数可自行掌握,逐步加强。

(4)疏穴壮脾。“疏”是疏通,脾经起始于足部,上行贯通全身,正常情况下所有经穴各司其职、有序运行,平时可以经常性循经敲打按摩保养,以保持畅通健运,但对“地机、三阴交、太白、公孙”4穴需要引起特别注意,中医临床证明它们属于易堵穴,如果有阻,则会影响脾的运化,故须特别注意拍打按摩,或刮痧、艾灸,以保持通畅,防病治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