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摘取哥德巴赫猜想明珠的“怪人”陈景润,用什么方法学习吗

“怪人”陈景润告诉你:成功有方法,学习也一样。

                    

有一种遗憾,叫哥德巴赫与哥德巴赫猜想

世上的遗憾有无数种,而对于数学界来说,有一种遗憾,叫哥德巴赫与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德国的数学家,一个非常喜欢研究数学的富家子弟,他与之来往的都是一些有名的数学家。

哥德巴赫能够在数学上享有盛名,是因为他在52岁时,即1742年,给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个猜想:任和一个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简称1+1=2。可是自己无法证明,只能求助欧拉。

欧拉写信坚定地回复到:任和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即1+1。

人们把这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1

从此,欧拉一头扎进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

欧拉是瑞士非常著名的数学大家,在数学领域研究广泛,而且是函数符号的创立者,堪称近代数学先驱之一、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

哥德巴赫把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欧拉身上。

而欧拉也如痴如狂地爱着数学,他看到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难题,就一股脑地栽进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

遗憾的是,哥德巴赫和欧拉,这两位聪明绝顶的大数学家,都失败了。

22年后,哥德巴赫去世了,没有证明哥德巴赫猜想;41年后,欧拉去世了,也没有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数百年来,世界上无数的数学家们前仆后继,耗尽毕生心血,想要证明出1+1=2这个猜想,但他们大都无功而返,只有极少数的数学家,得出了一些与哥德巴赫猜想可以沾点边的结论。

哥德巴赫猜想被传得神乎其神,变成世界级的难题,成为数学界的一种遗憾。

    “怪人”陈景润,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被称为“科学怪人”,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不解之缘,发生在他15岁的时候。

当时,15岁的陈景润在福州的英华中学读书。有一次,他有听了一节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

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这个难题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

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明珠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陈景润,让他下决心付出毕生的精力攻克这个难题。

18年后的1966年,33岁的陈景润发表论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个定理证明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简称“1+2”。

论文一经发表就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震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不可超越的里程碑,国际数学界把这条定理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终于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闪耀“明珠”。

陈景润非常独特的“三心”学习法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曾经这样称赞陈景润:“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确实,陈景润研究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但成功有方法,学习也不例外。陈景润的成功,与他独特的“三心”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 

一起来看看陈景润的“三心”学习法。 

 陈景润的“三心” 学习法就是:信心、决心、恒心

信心让陈景润的学习始终名列前茅。陈景润小时候家境贫寒,在学校里常常受到富家同学的欺负,他就信心百倍地用学习超过别人,努力学习,成绩一直拔尖,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同学们也不敢再欺负他了。

决心让陈景润学到别人不敢想的知识。陈景润自小就喜欢数学,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要以为他会偏科,除了数学就不学习其他知识。相反,为了数学研究,他倒是下决心学习了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只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的数学研究信息。他这种学习的决心和成效真是惊为天人。 

恒心让陈景润永攀科学高峰。陈景润曾经说过: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所以他一直持之以恒地学习和专研知识,在六平方米小屋里,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终于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创造了举世震惊的奇迹。

如果要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那陈景润用一生做了回答:

是奉献,不是索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