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对你发脾气的人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家长因为对学校的教育不满而对老师和学校进行责难的事情,心里有些沉重,有些所谓的专家提出一些应和的做法,为社会上出现的这些不合理要求提供理论支持,有些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息事宁人,也采取了一些对老师的惩罚措施,弄得人人自危,想管而又不敢管,造成了教育的很多缺失。
哪个父母不爱儿女,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父母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或是采取了不正当的教育方式,致使有些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做家长的并不是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反而一味地纵容,自己束手无策时,又把责任一股脑地推给学校或是社会,而学校教育一旦达不到要求,就会生出种种刁难,这势必会埋下祸根。孩子见证了自己的无理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还有人庇护,以后难免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多少“害”打着“爱”的名义,让一些糊涂的人无法看清,最后害人害已。“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不要因为“爱”而过分地纵容、包容。
看到一个故事,很让人感动。吴宓在清华大学任教时,钱钟书曾是他的学生。一次,钱钟书跟几个同学偷偷溜出去看电影,半夜才回来。第二天,吴宓知道这件事后,将钱钟书和他的同学一齐叫到办公室,拍着桌子大发脾气:“你们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老师?要是觉得我拘束了你们的自由,现在就可以自动离校,我绝不阻拦……”吴宓越骂声音越大,引得许多同学都来看热闹。
从办公室出来,挨批的一个同学说:“不就是看场电影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他至于发这么大的脾气骂人吗?”这时,钱钟书却拍着手掌说:“骂得好,骂得好!”同学们都吃惊地看着钱钟书:“你是不是脑袋被骂糊涂了?”钱钟书说:“你们想错了,吴教授生气发脾气,是因为他紧张我们,担心我们,我们的任何一点闪失,都会让他觉得那是他的过错。所以说,我们不但不要计较吴教授的脾气,相反,还要倍加珍惜,将这化为求学向上的动力。”钱钟书的一席话,说得同学们羞愧不已。对吴教授的不满,瞬间转化为感激。
记得我们上高中时,也有几个同学偷偷地跑出去看电影,没有想到回来后,老师在等着他们呢,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以后,同学聚会时,当时挨批的几个同学还经常提起这件事,言语中对教师充满了感激之情,多亏老师对自己的及时批评,才让自己及时地收住了玩的心思,转到了学习上,要不,哪会有现在的自己。
跟你发脾气的人,是真正对你好的人,是真正关心你的成长、希望你能成才的人。作为老师,关心学生的安全,注重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个教育的机会,不让任何一点错误发展起来,是为师者的责任,也是为师者的爱心。作为学生,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懂得什么才是对自己真正的好,才能在成长中收获真诚的帮助,才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提高,不至于走一些弯路。
适当的惩戒是教育的必要手段,没有惩戒的教育并不合乎教育规律,它可能会助长一些不良行为的漫延甚至疯长,就像管理树木,如果不及时剪掉一些侧枝,很难长成栋梁之材。
当然,发脾气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但是,有时候,和风细雨起不到作用,有些人屡教不改或是犯错较重,再苛求教育者不发脾气也不是合情理的事。
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的对象千模万样,对没的人,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有些需要引导,有些则需要批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以一而论。分类管理就是很好的实践,但这要求管理者要下大功夫,对受管理者有着足够的了解,包括性格、爱好、家庭情况、个人交往情况、学习情况等多个方面,切不可凭主观作简单的分类,或是仅凭某一方面来分类。而且这样的分类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这需要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而耐心恰恰是教育者最高贵的品质之一。
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如果受教育者没有积极的思想和行为,单凭教育者一方的努力也不能成功,即使教育者有再好的设想,也会因为受教育者的抵触而落空。
不能总带着一种苛责的眼光来看待受到的批评,正是这些不带有任何功利的批评,为成长点明了方向,不至于让自己在迷途中越走越远。珍惜那些对你发脾气的人,他们才是你人生路上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