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辨别真假陈曼生紫砂壶吗?
现实中的陈曼生文人一枚,出口成章,略为吟咏顷刻成诗,加上县太爷的身份,想与紫砂行业任何高手合作,定是多数人求之不得的美事;而邵大亨则“大老粗”一枚,虽为工匠,哪怕在当时“工匠”的身份无法与今天“大师”的身份相提并论,但自身技艺超群,且性情耿介。前面我们提到的记录在《宜兴荆溪县志》里的那则故事,不妨再重温一下:“有邑令欲得之,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故事里县令蛮不讲理;而大亨则显品格高尚,有种富贵不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更烈秉性。县令是谁?文献没有记载下来。老实说,当笔者读到这段故事以后,还真把这位县令跟陈曼生联系在一起。后来对陈曼生比较多的了解之后,才消除了这种误解。我们从陈曼生的经历来看,从他的阅历及其自身修养看,他应该是不会做出这种粗暴蛮横的事情的;相反,他对别人尤其是文人或手艺人都是十分尊重的。这我们将在后面他与杨彭年兄妹的合作可见一斑。
曼生书法,以碑学入手,四书皆工。清蒋宝龄《墨林今话》称:“曼生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古雅有法度,篆刻得之款识为多,精严古宕,人莫能及”。
清代金石书画家陈曼生喜爱宜兴紫砂壶,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由陈设计样式,杨制作茗壶,被后人称为“曼生壶”成为文人雅士案头品茗佳器。陈曼生依据秦砖汉瓦,设计了一 款“飞鸿延年壶”,由杨彭年制成,为当时的名品。
清嘉庆时制壶名家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与陈鸿寿合作,壶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坯,再由陈鸿寿题铭,创制了紫砂壶与诗书画篆刻为一体的“曼生壶”。“曼生壶”是文人雅士与紫砂壶艺家之间成功协调的典范,“曼生壶”的产生使这时期的紫砂壶走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
陈曼生的书法,历史上的地位较高。他从碑学入手,四书皆工,皆具法度,为后世书家所推崇。清人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这样评价说:“曼生酷嗜摩崖碑版,行措古雅有法度,精严古宕,人莫能及。”特别是陈曼生擅长的隶古八分书,简古朴拙,恣肆爽健,用笔喜从结体入手,在字体的造型上求变,经常应伸变缩,反短乃长,处处出新。由于陈曼生擅长以疏密、呼应、顾盼、长短等书体架构来追求新奇,所以当时书家都称赞他的书法“以姿胜”,诚非虚语。
在曼生故去后,“曼生型”紫砂器的制作并没有消失,质量也并不一定不如以往,如南京博物院所藏的仿唐井栏水盂,虽然其并非茶壶,也无曼生铭款,但就胎质、工艺、造型这些方面而言,实际上与曼生壶并没有区别,其他如香港茶具文物馆藏笠式壶、曾为唐云先生收藏的仿唐井栏水盂、前述上海博物馆藏平盖竹节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锡包方斗壶等都属于曼生过世后的“曼生型”作品。道光二年之后的曼生型茗壶或紫砂器仍为曼生壶的延续。
曼生壶的形制多半简练,以直嘴、一弯嘴为主,壶把多圆环形,壶盖多嵌盖、截盖,壶的品盖吻合严密,壶盖旋转无偏心,密闭性能良好,整体感较强。此外曼生壶的容量趋小,壶高多在6厘米-9厘米、口径5厘米-6厘米之间,作为文人茶具最为得体。清代寂园叟《雅陶》称誉曼壶:“陈曼生壶,式样较为小巧,所刻书画亦精,壶嘴不淋茶汁,一美也;壶盖转之而紧闭,拈盖而壶不脱落,二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