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扔自助餐父亲捡食教子,那些被父母忽视的家庭教育

文丨 优宝

“爸爸求求你别吃了!” 近日,一段成都父亲吃自助餐教育儿子的“监控视频”在网上火了起来。 只见视频中儿子一次拿来很多烤串,却被父亲警告:“吃多少拿多少。”

儿子再三保障自己一定能吃完!可父亲前脚刚离开座位,儿子就把食物扔进了垃圾桶。 在父亲回来后还得意洋洋的表示自己已经吃完了,不得不说小朋友还是太年轻啊,这点伎俩马上被父亲识破。 父亲一脸严肃的让儿子把垃圾桶拿给他,儿子还在不情不愿、磨磨蹭蹭,他以为这次要挨顿狠骂了。

可谁也没想到,父亲却一点责备的意思都没有,只是将垃圾桶里被扔掉的食物捡了出来,又放回了自己的盘子里。 他就这样做在儿子面前,一口口吃着被浪费的食物,直到儿子再也忍受不了,抹着眼泪求父亲不要再吃了: “爸爸求求你别吃了,垃圾桶里的食物脏!我再也不乱丢吃的了,我以后不浪费了!” 想来这次儿子是真的明白了,以后也绝对不会再浪费食物。

其实这段视频已经被证实是餐厅故意摆拍的,父子俩都是餐厅安排的“演员”,但类似的事情却也是真实存在的。 当孩子把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导当成耳边风时,最有效的方式难道不就是父母以身代责吗?

子女之责,父母来抗

其实孩子在公众场所做出这样的行为,父母都应该是尴尬的、甚至内心感到愧疚,只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 这也是成人世界与孩子的一大区别——成年人需要面子。 当有了这样的初心时,问题便已经不再孩子犯错本身上了,管不了、教不听也都在所难免。

一位父亲要求孩子:当自己一回家,孩子就需要笑着说“爸爸,你回来啦”,迎接他的到来。 一位妈妈要求孩子:你必须要懂礼貌,看到长辈要打招呼。 这些要求对不对呢?当然是对的,但父母却忘记了,讲礼貌、懂感恩是应该去做而不是必须去做的事情。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有选择的权利,前者才是人性所致。 当孩子没有做到父母便要大发雷霆,轻则指正、要求,重则责骂、动手时,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多多少少也在抱有希望孩子在外人面前能给自己露脸的心态呢? 于是这些便演变为家庭、亲子冲突的高发区。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对韩国作者李喜荣的《父母面试》一书谈道: 这本书里作者虚构了一个未来社会,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父母,父母不仅要考试还要考三轮,什么样的应聘者会被孩子认为是好父母呢? 疼爱孩子、经济富足、有教养,这些都不够,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认为—— 我们想象中的大人,愿意认可我们能看到他们看不到的东西,认可我们能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认可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感受不到的东西。 “父母需持证上岗”的理想,在这本书里成了现实。 虽然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话题,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确很少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学习如何做父母。我们也很少去反省那些“都是为你好”的理由,是否真的成立。

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只能做出那些父母希望的行为,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是越发厌恶的,一旦有了能力也必然会出现反抗。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温伯格(George Weinberg)指出:任何事情都可能演变为强迫行为。 而这时,父母变成幼儿,而幼儿变成父母:幼儿为了安抚父母的情绪,不得不做出被要求的行为。 其实孩子每一次行差踏错也都是学习的好机会,父母可以以身作则去引导孩子醒悟、解决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让孩子从错误中付出代价。

被颠倒的家庭关系

在曾经写过的《和儿子接吻,拍婚纱照,撒娇叫爸爸:董洁还是你会“玩”》一文中,董洁与儿子的相处日常,便是一个情感颠倒的典型例子。

一般人会找闺蜜、朋友一起逛街、吃饭,但董洁要求年仅10岁的儿子陪自己,甚至她还要冲儿子耍脾气、撒娇。

而孩子能给予的安慰与回应却是亲吻,以及嘴中无奈的说着:“爸爸爱你。” 这让不少网友感到诡异、恶心,在这个家庭中,孩子的角色是老公、爸爸,母亲却像妻子、女儿。 日本作家加藤谛三在《长不大的父母》一书中指出:人一辈子都在满足自己的两个基本需求—— 一种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独立性需求;另一种是希望别人迁就自己的依赖性需求。 我们渴望被别人认可,也渴望能有个人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身为成年人,我们要外出打拼、养家糊口,替一家老小遮风挡雨。 但人都会有累的时候,每当此时都会特别希望有人能充分考虑、满足我们的需求,呵护我们的情感与情绪。 当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无法给予时,我们便很容易去选择最糟糕的依赖对象——年幼的孩子。 家庭教育的问题并不仅仅表现在伴侣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多问题的背后都是情感付出与索取的平衡之道。 而所需者其实只有2点:长大与边界。

不仅是孩子需要各方面得到成长,父母也需要继续“长大”,需要更多解决困难的智慧。 如此才不会将自身的情感需求全都求助于他人,才不会将情绪全寄托在犯错的孩子身上。 同时,父母也需要“边界”,明确的边界感会让我们能够对孩子适度放手,不会将孩子当成是我们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物,不会让对孩子的依赖之情成为亲子关系的阻碍。 不让孩子做一点事情与让孩子必须做哪些事情,都是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需要记住,孩子也有选择的权利,孩子也可以对我们要求的事情说不。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好的人生所需具备的品性与能力,但孩子也无需成为一个道德完人。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