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哥嫂离婚了,我妈才明白:不该拿离婚开玩笑,儿媳会动真格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有位朋友跟我说:“直到哥嫂离婚了,我妈才明白:不该拿离婚开玩笑,儿媳会动真格。我真的替哥嫂感到惋惜,一个没有好母亲,一个没有好婆婆,感情再好也没用。我更为我妈感到悲哀,毁了我哥的婚姻之后才追悔莫及,早干嘛去了呀!”
她所说的“拿离婚开玩笑”,具体指的是她母亲“好为人师”。这种问题不光存在于她母亲身上,很多人上了年纪之后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总是倚老卖老,仗着自己年纪大就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总是不动脑子在晚辈面前好为人师,而且盲目认为晚辈必须按自己的要求做事,必须尊重自己。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尊重与否,存在值不值得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让人感觉不值得尊重,即便他是长辈,也不会被尊重。深究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自知之明”,或者说没有在“认识自己”方面用心。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他回答:“认识你自己。”继续问他:“什么是最容易的事?”他回答:“给别人提建议。”
这种问题至今仍然普遍存在,每个人身边好像都不乏好为人师者,同时每个人也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必要的情况下给别人提建议不是坏事,但是,如果是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乱提建议,无缘无故好为人师,就不是什么好事,对别人是一种打扰,不尊重,很容易导致别人跟你翻脸。
除了“自知之明”以外,“认识你自己”还包括另外两项内容,用周国平的话来说就是:“首先,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人性的秘密,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人性。自古至今,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借之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其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自我实现,真正成为自己。”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成为自己,活出自己的本色呢?周国平在《敢于孤独的勇气》中列举的两个可靠标志值得参考,我们分别来讲一下。
有没有真兴趣。
所谓“真兴趣”,指的是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并且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周国平说有真兴趣的人,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个性,是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在我看来,这里所讲的“事业”不完全等于工作,而是能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的各种事。不管是什么事,但凡一个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并且由此感觉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都能因此对自己的内在生命有全新的认知。
换言之,有真兴趣的人,一定是个懂得把自己当成标本去研究的人,不仅可以通过内省看到自己身上的人性,同时还能推己及人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人性,从而就不会有好为人师的举动,因为拿自己跟别人对比之后,能很明显发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你认为对的东西别人未必认为对。
回头去看前文中那位婆婆,她很明显不太有自知之明,没有真兴趣,没有可以让她全身心投入并感到充实的事情,以至于她没有深刻的思想,不懂推己及人,闲着没事就找儿媳的麻烦,动辄就把离婚挂在嘴边,儿媳动真格了,她儿子的婚姻也就难保了。
有没有真信念。
所谓“真信念”,指的是处世做人的原则,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坐标轴,让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就表明拥有自我,拥有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
单从表面去看,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做人原则。但是,综合去看不同人的原则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原则是雷同的,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们所坚守的原则只属于最初创建的那个人,其他人都是模仿者,换言之,这些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他们是按照别人划定的原则在处世做人。
这种问题在生活中和网络上都很普遍,网上经常会有一些看似很有见地的神评论,让人看了不禁拍案叫好,但是翻多了你就会发现,一模一样的评论被粘贴得到处都是,无法判断出到底谁才是第一个发出此评论的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那些只知道复制粘贴的人,是没有原则和主见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不会有真信念,往往喜欢人云亦云。
没有谁生来就有真信念和真兴趣,都是在生活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我。至于最后是否真的能活出自我,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是否选择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真兴趣和真信念。如果你选择好为人师,没有自知之明,人云亦云,你的智慧就始终在沉睡;只有用心认识自己,培养属于自己的真兴趣和真信念的人,智慧才会觉醒,才能活成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