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偶见之缩阳
缩阳概述:陈按,缩阳又名缩阴,亦称阳缩或阴缩。生活中多见,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耳闻或亲见吧,发作时有剧烈疼痛及死亡恐惧感;我从小到大,在生活中已经见到了三例(两女一男),有所体会,治疗方法总结如下,以启来者;本病是指以男性阴茎、睾丸和阴囊突然内缩或女性阴户内缩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因寒邪或湿热之邪侵犯而引发(寒邪多见),亦可因阴亏火旺诱发,而与足厥阴经、督脉和肝、肾两脏关系密切。男病人自感阴茎突然缩入腹内;女病人觉得阴户、乳房逐渐内陷。此病发病急骤,根本来不及去医院治疗,余总结治疗方法::如患者为男,则立即可即用鲜小葱一大束(或姜、椒亦可),捣烂以酒混合,敷脐部与小腹,复以盛热水杯(或热水袋)于上熨之,以救其急;另用蜂蜜糅合鲜小葱,揉成糊状,用其搓动包皮,自会缓解。女性患者除了外敷同男性外,另用蜂蜜糅合鲜小葱填充阴户内陷形成的凹陷中;同时女性缩阴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就是脐下两横指处有筋如弓弦2根,用食指伸进去钩弹这两根筋;患者就会慢慢缓解。患者回阳后,自可辩证调护,或西药治疗均可。对肾阳虚衰者,回阳后可用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有三阴交(双侧)、气海、关元各灸五壮;亦可用艾条悬灸龟头约10~15分钟,使四肢及阴茎转温,内缩掣痛即可停止。古代中医认为,缩阳症发病的物质基础是肝阳或肾阳之虚,其诱因为外寒直中(即寒邪的直接侵袭),且通过中医药的补肝肾之虚和温经散寒功效的发挥,此病可愈。另外缩阳症虽多见于青壮年,但对幼小儿童的发病也不可忽视。幼童病例亦有禀赋阳虚、感寒凝滞经筋者,其治法用方与成人的施治原则基本一致。从历史上看,缩阳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后100年间的《黄帝内经》中即有所谓阳具“缩入腹内,不治”的记载。清同治二年(1864年)海南岛《儋县志》记载“阳缩入腹者,不治”《崖州志》也记载120年前清辛酉十一年在崖州“缩症行,男缩阳,女缩乳和缩耳、舌等处,用姜擦之即止。间有缩尽死者”。现代的1955、1966和1974在海南岛也曾流行过缩阳症。台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也有过零星报告。我国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曾对本病病因、病机、证候进行过探究和总结。如该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一篇中曾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大意是说,当肾气虚衰而感有阴寒的病因时,则可导致肾所主司的前阴(即男女的外生殖器)的收敛和引缩作痛。此外,该书的《灵枢·经筋篇》曾说:“足厥阴生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伤于寒则阴缩入。“因为中医认为“肝脉绕阴器入少腹“、“寒主收引“,故寒湿阴滞足厥阴肝经脉络,亦可致缩阴症,这是与厥阴肝脉环绕生殖器并走入下腹的解剖生理有密切关系。《内经》的作者进一步认为,肝之经筋受病,则可引起生殖器的病态反应,由于内伤(如房劳太过)则阴茎痿软不举;由于直中寒邪则外生殖器可痉痛内缩。故缩阳症主要是由于肝阳或肾阳虚弱,外感寒凉,如久卧冰冷之地、或天寒入水、或嗜食生冷、或房事受寒等,均可因寒侵肝肾之经,引起阴茎内缩、小腹挛痛、阴部发凉抽动、畏寒心悸、心烦意乱、焦虑紧张和怕死感等症。此病亦多在感寒或房事受凉之后急发,即可佐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