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本教研走上高速路

卞 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如课堂教学缺乏探究的意识和行为,课堂活跃气氛难以有效控制等,这不能不说与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的行为,迫切需要教师以学校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在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开展以“资源直通车”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我校教研改革迅速走上了“高速公路”(由于我校校本教研充分体现了“资源直通,信息共享,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特点,我校教师都喜欢把它形象地比喻为“资源直通车”)。

我校的校本教研是一个贯穿了学习、研究、应用,再学习研究应用的循环开放过程,包括“学前内容开放”、“学时研究开放”和“学后应用延伸”三个阶段。“学前内容开放”是在每次学习研讨之前,学校收集教师普遍关心和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资源),在确定研讨专题后,先查找相关材料,学习讨论,分析原因,拿出一个基本的应对策略或思路,然后提前一周告诉老师,让每个老师都能够有一个思考和学习准备的时间和过程,以便发言时做到有的放矢。“学时研究开放”是每位老师通过提前学习和准备后,带着各自的理解、感受共同走到一起,采用头脑风暴式的研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学后应用延伸”,就是将研究成果(应对策略)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用以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并思考、补充、完善研究成果。假如生成新的问题,就进一步研究、探讨,形成螺旋上升式研究模式。

在目前的行动研究中,我们主要是通过采取以下8种模式来实现“资源直通”,激活校本教研的:

情境示范式。把典型教师当成看得见的教育资源,让他们为教师提供优秀的教学行为示范;使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讨论,建构对课改的理解;集大家智慧,通过归纳总结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的实践策略。

专题研究式。先提出现象和问题;再分析现象和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交流实践做法;接着形成组内(教研组)对策,再进行大组(年级组)交流,最后教导处将各组意见汇总,拟出汇总材料并形成具体的应用对策。

案例交流式。通过教师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教师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提出最佳的应对策略。

临床诊断式。先让上课教师进行即时的、课后的反思,再由评课教师互评,最后经过教研组内细评,形成策略。

集体充电式(专家引领式)。学校就教育教学的前沿问题或根据教师建议和要求确定培训专题,然后请相关专家为教师进行集体充电培训,以与专家零距离交流互动的形式,开阔教师视野,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资料包式。首先由组内就某个研究专题交换专题资源资料包;然后组外交换资料包;最后学校集中整理,编印电子资料目录。

调查征集式。学校设计问题调查问卷,然后将问卷内容归纳整理,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意见稿。

学习反思式。先抽签分组,每组学习相同的一篇教育教学材料,组内交流学习心得;接着每组抽出一人重新组合成学习小组,组内每人介绍自己原先小组的学习收获;然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发言,请专家点评,同时填写学习日记表:A、这是我今天所学的引起我注意的新内容;B、我还需要进一步消化的内容;C、这是我以后要用到的内容。

开展校本科研,要有切实的保障措施,否则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科研保障措施是激活校本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我校采取了以下5方面措施:

时间保障。每个工作日的下午,学生放学到教师离校时间段,我校教师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组内校本教研活动。每周五的下午则为“资源直通车”教学研究时间,全体教师都要参加校级教研活动;

组织保障。学校根据校本科研的实际特点,建立了“校长室决策调控—相关专家咨询指导—教导处具体负责—教研组、备课组落实—教师群体开展实施”的校本科研工作运行机制。校本科研工作由校长室直接领导,教导处具体负责,并纳入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学期工作计划和职责之中。

物质保障。我们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购买了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报纸、杂志、音像资料;开放微机室,让老师能够经常上网查阅自己需要的相关科研学习资料;学校还根据教研工作需要,随时为教师印发各种学习培训资料。

管理保障。我校每次校本教研活动中都有严格规范的教研活动记录、教研活动形成的策略报告,该内容同时编入学校资源库。

评价激励。每学期末,学校都认真组织校本教研开展情况的评估工作,对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学校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估。并评选出本学期开展校本教研效果较好的优秀教研组、备课组、优秀教师个人等,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开展校本科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