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复诊其实比初诊还重要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许多人不明白看中医为什么要不断复诊调方,其实这与中医哲学思想有关。中国哲学强调恒动观,而不是机械地静止地看问题,刻舟求剑的故事代代流传。中医看病,也是要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治疗策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接诊过一位习惯性月经延迟的患者,初诊给与七副中药口服,并且叮嘱她吃完药及时复诊,结果七副药接近吃完时,月经就来了。并且患者已往月经时的头痛、胸胀、腰痛、腹痛等症状都改善不少。患者感觉方子挺好,于是直接又自行抓了七副继续服用,吃完又抓了七副。结果药还未吃完,月经提前来了,并且淋漓不尽,患者无奈又来门诊。
中医治疗慢性疾病,许多时候都不能一张方子吃到底,而需要分阶段解决各个矛盾。比如治疗闭经,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要活血通经,这就好比是掘堤放水一样,如果河里水少的可怜,再挖掘堤坝也是枉然。所以第一步是先蓄水,然后再掘堤放水,先补益人体气血,待到气血充盈,轻轻一掘便会流水。
所以有时候,中医复诊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把疾病分成几个矛盾阶段,然后各个击破。并且,疾病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饮食、情绪、作息、天气、节气等因素而变化,归根结底,病万变药亦万变。
还有,复诊也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有些药物不能长期使用,为了保护身体正气,要见好就收或者改换成其它药物,不能长期服用。因为每个人对某种特定药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吃上一个月也没有副反应,但是有的人吃上五副也许就会出现副反应,这就需要调整方药,灵活一些。当然,这种反应不光体现在症状上,还会体现在舌象脉象检查等客观指征上。
许多医生的用药习惯都是从最平和最小剂量的药物开始,不行再加量或者换药,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费用,也可以降低副作用。但许多患者根本不明白,吃了几副药没啥反应就不来复诊了,这种没啥反应也是意料之中的。有许多患者找我来就诊,初诊我都是用小剂量比较平和的药物,有人有症状改善,也有些没有症状改善。复诊处方时,适当加加剂量或者更换一些药性强的药物,许多初诊没有症状改善的经过调方也改善了。
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许多久治不愈的慢性疑难疾病就如同一股狡猾的敌人,只有真正了解它们,才有机会打败它们。有时面对一个疑难疾病,判断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复诊几次,根据人体出现的反应才能正确判断敌情。初诊甚至前面几诊处方就相当于投石问路,或者派几个侦探或诱饵打入敌人内部,这样可以深入了解到敌人的动向或意图,然后再来个猛虎掏心或者围而聚歼。
看中医离不开复诊,复诊对于深入了解疾病与合理处方至关重要,说实话看复诊比初诊还要耗费精力,修葺一栋老房子有时比重新盖一栋房子还要费劲。但是,复诊问题是困扰许多年青中医师的问题,患者信任度低,自然也没有耐心。
特别是平台低的中医,虽说英雄莫问出处,但我们青岛崂山区一家民营小诊所的中医,与北京三甲大医院坐诊的中医,在绝大多数患者眼中是有天壤之别的,患者配合的程度肯定要低很多。此外还有诊费的问题,如果找收诊费高的中医复诊,许多患者也是不愿意复诊,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许多问题我们医生叮嘱到即可,选择权还是要留给患者。
个人以为,向患者科普一些正确的中医观念,比介绍一些中医知识更重要,这样可以让患者正确看待中医,合理选择就诊中医。而不是把整个中医,或者某张方子某味药,甚至某个学派某个医生吹上天,搞的像传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