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扁鹊医书中有60个药方(组图)

2
经穴髹漆人像(资料照片)
2
医简经溶液浸泡后放在玻璃试管中保护及修复
1
织锦人俑(资料照片)

  N华西成晚成商

  今年七八月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920余支竹简和50枚木牍(共约两万字),这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西汉时期简牍,这批医学文物及价值已引起多方关注。此前,马王堆、张家山汉墓也曾出土过医学文献,但成都出土的医简,在医学史上数量最大、最集中,和医学关系最密切。

  前日,专家对这批简牍内容进行了初步解读:从出土的竹简内容来看,其中《六十病方》所涉病名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很多药方至今还在使用。《病源》则涉及病理学,《诸病症候》包括经脉和病症部分……还有一部《医马书》,是我国出土的首部兽医书,填补了中国兽医史的空白。

  脉诊医简找回扁鹊学派经典

  扁鹊是医方祖师,以诊脉闻名,并创立了切脉诊断法。“脉象学的博大精深让中医成为中国的瑰宝。”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和中浚说,扁鹊学派也奠定了中医切脉诊断的先河。

  此次发现的医简中,《敝昔医论》、《经脉书》、《脉数》、《五色脉诊》等都属于扁鹊的经典言论。

  负责此次简牍识读工作的荆州简牍研究所研究员武家璧指出,特别是《敝昔医论》中的“敝昔”,与“扁鹊”同音通假,可能就是指扁鹊,“这次发现或重新找回了中医扁鹊学派的经典”。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也认为,“敝昔”通“扁鹊”没有问题,这是很重要的线索。

  此次发现的医简《五色脉诊》,详细记载了通过脉象观察病痛的方法,“心气为赤色,肺气为白色、肝气为青色,胃气为黄色,肾气为黑色,故用五脏气色……”通过对脉象的观察、诊断即可找准病症。

  专家解读

  医简价值远高于马王堆医书

  和中浚介绍说,天回医简《六十病方》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同类,但病名和疗方不同,表明成都存在一个独立传播的医学派系。一号墓里的经穴髹漆人像,可将医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与经脉人对照,更加立体、形象,解决医学史上的实践问题。

  “从医简数量来说,920余支简,字数和马王堆医书的两万多字大体相当。从内容来说,马王堆医书的内容有很多原始、巫术的成分,医方也以单方为主,经验的成分较大。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9部医书都和人体医学有关,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涉及医学的各个方面,学术价值极高。”老官山医简的药方也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不仅每个药方的药味增加了,经常有四五味、七八味,很多药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

  古时病方

  蜀椒入药治痛风

  药方一:“八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六十病方》

  解读:中医名医馆医生张勇说,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竹简中记录的以蜀椒作为药引,带有明显的四川本土特征。“蜀椒是可以入药的,可以治疗痛风,现在有些中药药方中还在沿用。”

  喝公牛尿治黄疸

  药方二:“廿二治黄瘅,取黄牡牛弱(溺)饮之,能多饮之,亟已。” —《六十病方》

  解读:武家璧解释原文意思为,治黄瘅病,只用“公牛尿”一味药,喝得越多,病好得越快。对此,国医大师郭子光指出,现在已经没有使用这样的药方,但把尿液作为药物并不鲜见。他提醒,经过2000年的历史,此次出土的药方,药物名称和搭配与今天的用法大为不同,不宜直接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