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八小时工作制,才是完整的五一节
工业时代之前,已有八小时工作制的说法。
1593年即我国万历年间,西班牙菲利普二世,已经提到了八小时工作制,还挺细致:
上午四小时,下午四小时。
工业时代后,工厂主想发财都发了疯。上行下效,层层加压。
据罗万·卡希尔先生说法,工业时代到来后,1850年代,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的熟练工,平均每周工作58小时:
周一到五,每天十小时,周六八小时——这还是熟练工的待遇。
其他工人,技艺没那么熟练的,每天12到14小时。
1876年,新南威尔士煤矿组织通过决议,为了保护孩子们:13到18岁的孩子每周只能工作50.5小时。13岁以下儿童不让下矿。
“只能”。
可以想象一下,这决议通过之前,是什么惨状。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早在1791年,美国费城工人曾经集体不干,提出诉求:
每天工作十小时!
到1835年,费城工人搞了北美第一次总大罢,诉求是“6点到6点”——早上6点干到晚上6点,干十小时,放两小时吃饭!
这还是十小时。
有个叫罗伯特·欧文的先生,我们课本里估计都学过,在1817年提出口号: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休息!”
在英国,1833年开始,禁止9岁以下儿童参与纺织工业。
还规定:9到14岁的小孩每天工作不得超过10小时,14到18岁的,不得超过12小时。
这玩意看着够缺德了,但在当时,厂主还不乐意呢!
能多榨点多榨点,凭啥让你休息呢?
大概到1853年,这些待遇才慢慢推行开。
到1856年,澳大利亚开始在泥瓦匠行业里推行8小时工作制。
怎么那么好心呢?
答:工人们决定了,不干泥瓦匠了。澳大利亚急了慌了: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鱼和鸡都没了!
所有让步,都是因为急了慌了。
1864年,第一国际正式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诉求。
1886年,芝加哥发生了著名的“干草市场事件”。
当时美国工人,每周平均工作大概60小时。
1884年10月,工人提出诉求:要求确定1886年5月1日为确立八小时工作制的标准日期。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带头不干,唱起了《八小时》之歌: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自由分配”。
5月3日,开了枪,两名工人死亡——另一说有六人死亡——5月4日,工人在干草市场广场抗议。
1886年5月1日和5月4日,这两个日子,从此意义重大了。
又三年后,巴黎那边提议,自1889年起,每年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盛大地追求合法权益。
这就是我们所知的5月1日了:最初目的,是为了八小时工作制。
当然,并不是提出诉求了,就能获得的。
一个行业一个行业,都在努力争取着。
比如,欧洲打一战时,美国市场需求旺盛。企业主想加班加点多挣点,工会要求铁路行业不得超过工时。
1917年高院裁定法案合宪。铁路行业从此八小时了。
此后,经过漫长的诉求与斗争,1915年,乌拉圭宣布了八小时工作制,但那只是南美。
1917年,俄罗斯消失,前苏建立,上台第四天,就宣布了八小时工作制。
接着是德国:1918年王朝倒台后,八小时工作制写入法律。
值得一提的是:苏德的八小时制度,都伴随着君王倒台。
1919年4月23日,法国参议院通过了八小时工作制:不是参议院忽然发了善心,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克里蒙梭他们,很忌惮可能到来的全国总罢:算了算了,还是八小时吧。
大概欧洲在1919年前后,陆陆续续地,通过了八小时工作制。
比利时是1924年,芬兰是1923年。
美国那边,每周44小时乃至40小时工作严格规定下来,是1940年的事了:当然也不是他们发善心,是大家慢慢斗争来的结果。
所以咯:
五一节,最初不是旅游节,也不是消费节。
而是为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这个基本诉求,为了庆祝这个诉求获得胜利。
二十七年前,我们的劳动法明说了:
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制度。
二十六年前修改细致到: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真好啊!
如今又逢五一假期。
想想一百六十年前悉尼的工人每周工作58小时,想想一百三十年前北美工人每周平均工作60小时。
再想到如今普通劳动者,都正享受着八小时工作制:
忆苦思甜,这才会觉得生活格外美好,劳动节货真价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