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辩中长大
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孩子来说,是成长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妈妈,您这样做是不对的。”5岁的儿子大声说,“我有看电视的自由!”听到这话,我非常恼火:自古都是母慈子孝,哪有孩子这么和自己的妈妈说话的?“我说不许看就不许看,明天你要上幼儿园,早上无法起床。”我把电视机关了,“不错,你是有自由,不过,我有管教你的义务。”
“你要打我吗?”儿子可能在我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威胁,“打我是犯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看看谁来保护你!”我实在忍不住,把他从沙发上拖起来,照着他的小屁股打了几巴掌。儿子大哭起来,直到我把他抱到床上,他仍在啜泣,迟迟才入睡。
坐在儿子的小床旁,看着他委屈的表情,我心里也非常不是滋味。我不禁沉思:为什么要打儿子呢?难道就是因为我生养了他、教育了他,因为我爱他,就无法容忍他的争辩了么?我打他,其实只是因为他的争辩和不服从,只是因为自己家长权威的丧失!
意识到这一点,我为自己的浅薄后悔不迭。
第二天一早,送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我为昨天的以“权”压人,向儿子道歉。儿子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小脸涨得通红,沉默着把脸转到了一旁。在我的启发之下,儿子终于开口了,没想到又是争辩的态度:“你是妈妈,你不用向我道歉。”
“不对,”我严肃地说,“无论是谁,只要做错事,就应该道歉。”
“妈妈,”过了好久,儿子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拉拉我的手,“那我也应该向你道歉。我不应该用那种语气和您说话。”
一路上,我们都在为谁该向谁道歉而争辩着。看得出,儿子正在努力说服我接受他的意见。当我对他的论点表示肯定时,他开心地微笑了起来。进幼儿园门时,他主动揽住我的脖子,在我脸上亲了一下。
回去的路上,我也不禁微笑了。
其实,家长与孩子争辩是件有益的事。争辩是争论、辩论的意思,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达到形成共识、解决问题。
事实表明,争辩是在孩子与家长谈话中,孩子最来劲、最高兴、最认真的时候才会发生的事。只有在家庭民主的空气浓、关系和谐时才能出现。一个家庭如果家长角色意识太强,清规戒律太多,想与孩子争辩恐怕都办不到。因此,孩子与家长争辩,不要怕丢了家长的面子,不要担心孩子不听话,不尊重您,与您为难。孩子也是讲道理的。您与孩子争辩,孩子觉得您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您,亲您,信赖您,尊重你。您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也会心悦诚服地去做。
对孩子来说,与家长争辩是一种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宣泄。心理学家说:“争辩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
提倡家长与孩子争辩,而不是阻拦、限制、放弃、回避、不理睬。争辩表明孩子在走自己的路,认真思考问题。
家长与孩子争辩,孩子能弄清是非曲直,学习一些知识,学会估量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平等公正的好品质,形成好的人格。
家长与孩子争辩,能活跃家庭气氛,在感情交流、思想沟通中,表现一种亲情和友爱,拌嘴、争辩是重视对方的一种方式。它能促使孩子体验家长情感的变化,正确对待家长和自己,正确对待所辩的问题,化解矛盾,获得共识。
如果一个孩子从不与人争辩,总是与世无争,那么,他的勇气、进取心、正义感等就值得怀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