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评论在线||谢幕:简评青年诗人明杰的诗歌创作(下)
生命流程的痕迹与燃烧孤独的忧思
——简评青年诗人明杰的诗歌创作
文/谢幕
下部
读青年诗人明杰的《祭父诗稿录》,令人感动之余,让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那是一种被真挚情感撞击的震颤,那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父子情感之深而非同一般的血脉之情。
诗人明杰,以独特的祭奠方式,表达了独特的父子情感。
作为评家,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想来思,也真是别有一番。
为此,我也十分理解明杰失去父亲这座依靠的“大山”后,那种独闯生涯之路的孤苦。其实,作为诗人,写诗悼祭则是最佳的方式,而且是最纯真最独特的方式。而我能有机会阅读到并品评这组诗,对我而言也是在某种程度的另一种感觉的悼祭。
一、寒风刺骨:时忆曾经痛吟遍
寒风刺骨声声喊,身心俱疲泪满面。
入土为安整一载,父在天堂难相见。
朱山坟茔层层深,时忆曾经痛吟遍。
祈祷神明多护佑,早定三生尘世缘。
此诗写于2003年11月13日,题为《父亲一周年祭》。
诗人明杰在“题记”中写到“父亲明文翔生于1934年3月1日,病逝于2002年11月24日(农历10月20日),享年68岁。”每到父亲的祭日,明杰都要写一首诗,跪在父亲的灵墓前焚烧祭文诗稿,以此来慰藉父亲的在天之灵。这的确作为诗人的最佳表达方式。
这首诗是明杰祭父的第一首诗。
北方的十一月,已经是寒风刺骨了。可是,在这刺骨的寒风中,诗人明杰却泪流满面,声声烈喊,身心俱疲。也许,父亲在世时,作为儿子,并没觉得“山”的含义,也没留意到父亲的苍老,更没有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为了事业和生活,整天奔忙在江南海北,为了理想和目标,时刻奋斗在白天黑夜,可就在这样“身心俱疲”的时刻,父亲病逝了,为对诗人明杰而言,真是一声晴天劈雳,这狠狠的重重的当头一棒,让诗人明杰顿醒顿悟,他真正懂得了“父母在,不远行”的真正道理。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是无法弥补的,而未在父母前绕膝伴陪则是最大的遗憾,尽管现实生活给现实中的人出了许多难题,但能够用足够的尽可能最多的时间去伴陪父母则是作为子女最大的欣慰和满足。
在刺骨的寒风中,诗人明杰想起了许多许多曾经的往事:父亲那慈祥的笑容,父亲那紧皱的眉宇,父亲那劳作的身影,父亲那满足的感慨,父亲那自豪的慰藉。可是,这一切都犹如幻影一般一幕一幕地闪在眼前,望着“朱山坟茔”,明杰的心针扎刀搅一般,当他知道他再也不能与父亲厮守相见时,这让诗人明杰心痛不已而泪流满面,正所谓,儿子的哭惊天地,那是发自内心的恸哭,那是从血脉深处发出的恸哭,哭得天昏地暗,哭得鸟咽花颤,哭得翻江倒海,哭得撕心裂肺。
此刻,诗人明杰只有“祈祷神明”护佑在天的父亲和在世的儿孙,作为儿女,希望“神明”早定“三生尘缘”,诗人明杰还想在来世中再做父亲的儿子,再次用一生来孝顺父亲。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希望,而这种希望带给诗人更大的信心和满足。
其“痛遍”之“吟”,则是最好的证明。
二、日暮昏暗:遥望徘徊匆匆纵
霜带残雪罩青松,日暮昏暗意沉空。
举家北迁报父安,出人头地展峥嵘。
荣宗耀祖非易事,父解疑惑儿心奉。
纸香有心飘九天,遥望徘徊匆匆纵。
——《父亲二周年祭》(2004年12月1日)
时间可以消磨生命,但不能磨蚀思念,尤其对父母的思念,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诗人明杰的心始终“昏暗”在遥望徘徊的日昏暮暗之中,而一个“空”字,让人感觉到诗人明杰极为苦涩的现实心境。
诗人的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是作为父辈最原始的本能要求,盼子成龙,盼女成凤,企盼子女荣宗耀祖。作为儿子,诗人明杰在没有完全明白父亲要求和企盼的真正含义时,就已经让父亲感到自豪和欣慰了。
明杰出道很早,在他十四岁就已经发表作品了,可谓是少年得志,到现在为止,他已出版了十余部作品集,可谓是硕果累累,在同龄人中,他可谓是佼佼者,也可以说,他已经达到了父亲企盼的那种“荣宗耀祖”的高度了,作为“沂蒙山”的“儿子”,他用他的优秀作品为家族争了光,为家乡争了气,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出色。
作为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能够欣慰的则是自己用努力和才华实现了父亲的愿望,而从“空”到“纵”的过程,则是心路历程,这个历程是艰难的,但也是幸福的,为此,他感到欣慰和满足。这是作为儿子最本能的举止和最本真的目标。其“峥嵘”之“展”,也绝非易事,但作为儿子,明杰做到了。
也许,当这首诗飞报到父亲面前时,父亲是可以有一丝宽慰了。
三、烟雾袅袅:十一至亲坟前跪
三年立碑是俗规,老母携子到墓前。
祖孙三代揭红绸,烟雾袅袅天地间。
孙男娣女春火旺,一阳一星降人寰。
十一至亲坟前跪,阴阳相隔两依畔。
——《父亲三周年祭》(2005年11月21日)
三年立碑,这是齐鲁的传统风俗,老母携子到墓前,则是完成作为妻子的一个心愿,从“烟雾袅袅”可以感受到“十一至亲坟前跪”的“悲痛”和“相隔”的“凄苦”,那至纯至切的想念,也只有用袅袅的“烟雾”捎去了。
的确,这“香火”之“旺”是父亲的保佑。
其实,三年五载则是祭奠中的大祭。这是中国许多地域的风俗。
虽然,诗人明杰在写风俗,却句句叩击心扉,字字如泣如诉。而“阴阳相隔”之叹,则是诗人明杰最不想接受的现实,他真想与父亲相望而坐、相视而笑、相互倾诉彼此的相思,可是“阴阳相隔”还是打破了诗人明杰的愿望,在“烟雾袅袅”中,诗人还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的确,现实是残酷的。在明杰的诗中,我们读到了仄仄的无奈和那切切的思念,与其他不同的是,诗人明杰用了一个特殊的方式,来抒发心灵深处那凄苦的情感波澜,其实,情到悲处泪始干,这时,必须找到一个更好的表达方式,对于诗人而言,用诗记录则是最永恒的一种形式,许多年后,诗人再次读起时,会如临其境,许多年后,当人们再次阅读到这首诗时,也会感悟到诗人祭父之情的缘由和过程。这是文字的魅力,这是作为诗这种载体的传承功力。
在此,我们应该感谢诗人明杰,用真情和泪水写下的这些祭文诗。
四、白云洗尘:十卷诗稿页焚书
白云舒缓未洗尘,长子独身来相顾。
为父莫怪音信稀,十卷诗稿页焚书。
侧身四望哀伤多,天各一方度孤苦。
垂目清连父有知,天黝地黯殷血出。
——《父亲四周年祭》(2006年12月10日)
独身相顾,这是作为长子的责任和义务,虽然,诗人明杰希望父亲“莫怪”儿子“音信稀”,但作为长子的“独身相顾”还是一种自责的弥补。
其实,现实生活让人多了几许的无奈,为了生计,人们不得不挣扎在为了生存而奋斗的征程中,现实又不会允许停下脚步去养尊处优,许多人都是为了生活,更好的生活而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了目标,更远大的目标而拼搏在角斗场上,许多的时间已经被剥夺去了,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都说“走自己的路”,但又有谁能如愿以偿地走自己的路呢?!的确太难了。
生活,真是一件很艰难很艰难的事件呀!
生活,真是一程很坎坷很坎坷的旅程呀!
而生命的意义又在奋斗拼搏之中,所以,谁又能怨恨呢?这一点,明杰的父亲也会原谅他的。作为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出息,出人头地,荣宗耀祖,儿子的成绩则是父亲的最大欣慰,父亲怎么会怪罪呢?父亲高兴还来不及呢!但作为儿子,还有自责音信稀,他没有理由原谅自己,他是用一颗忠孝之心来请求父亲的原谅,仅仅这一点就足够了。
这应该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在“白云舒缓”之下,“独身相顾”的明杰,垂目清涟,焚诗祭奠,哀伤心畔,那“天黝地黯”的“殷血”,让他孤苦难度,他只能焚诗相告,愿父灵知而谅,白云洗尘,洗却心悲扉痛,洗却世间风尘,让天各一方不在遥远,此刻,明杰似乎听到了父亲生前的叮咛。这让他神情一振,为了父亲那期望的高度,他还要继续努力奋斗,他要用最显著的成绩向父亲汇报,这也是他应做也必须做的。
“父有知”是至亲血脉期望之知。
“父有知”是至爱血脉理解之知。
当然,诗人明杰,还是为“音信稀”而自责不已。
其实,一个善于自我批评的人,一定是追求完美的人;一个敢于自我批评的人,一定是修身向善的人。这种人一定是讲仁德、守诚信、尊礼教,一定会恬退隐忍、吃亏是福,一定会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一定会用真心真情真意真实地对待他人和事件。
当然,好人自有好报,好人会一生平安的。从诗人明杰的忠孝。我们看到了诗人明杰人性的德善和人格的魅力,在他父亲的眼里,他是合格的儿子;在妻子的眼里,他是合格的丈夫,在他子女的眼里,他是出色的父亲;而在朋友的眼里,他是值得信赖的,在诗人、作家 、评论家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传奇和神话。
的确,诗人明杰用他的“诗”创造了一个神话。
的确,诗人明杰用他的“文”创造了一个传奇。
五、梦牵魂萦:父子情深历历聊
梦牵魂萦白发涛,耿耿韶华瞑色骄。
江南塞外往返急,细数匆忙禀父孝。
两千昼夜频相思,父子情深历历聊。
时常梦里与父见,围炉对酒声号啕。
——《父亲五周年祭》(2007年11月29日)
父亲五周年祭,是诗人明杰《祭父诗稿录》极为重要的一首。而“两千昼夜频相思”则是“诗稿录”中最具时间概念和情感浓烈抒写,一个“频”字将“两千昼夜”浓烈成一个“相思”,可见诗人明杰对父亲那恩重如山、养育之恩的报答。“时常梦里与父见”则写出诗人相思之苦之切,梦为心中之想,因为诗人想见,所以,就见在梦里,其实,这也是诠释思念的最好方式了,在梦中与父亲“聊”那耿耿的韶华时光,看到父亲那凭添的白发如波涛一般的密集,这让他感慨万千,而“围炉对酒”则是诗人在梦中呈现的一种父亲生前的情景,而“声号啕”则是“现实”的又一种情感的写照,醒来后,方知是一个梦时,诗人明杰再也支撑不住了,他再也忍受不住这精神的折磨,他失声痛哭,这“号”和“啕”都是大哭的意思,而诗人明杰却把一个大哭的“号”和另一个大哭的“啕”置放在一起,可见“哭”的程度。
此诗前四句,写的是在父亲生前时,儿子匆忙见父时的情景;后四句写的是父亲逝世后,儿子在梦中见到父亲的情景,前后对比强烈,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而“两千昼夜”之说则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这一句很重要,这也给大祭之日定下了重要的情感基调。如果把五周年用月来细数,应该是很小的数字,可诗人却用“天”来计算,这一算可就是两千昼夜,可见诗人的“相思”是在多么煎熬之中一天天地走来,那种相思真是煎熬。
记得,2006年是我父亲逝世十五周年,我在祭奠我父亲时写了一副祭悼联:
上联:“心随父逝十五载心滴血,心痛不已苦倚门,深恩未报愧为子;”
下联:“月窥吾悲跨世纪月无光,月凄有泪独轻弹,饮泣愁肠难做人。”
还记得在我父亲逝世百日祭时,我也写过一副联祭悼联,即:
上联:“想吾父敢创新业雄心冲天,壮志未酬,谁料早逝且为恨;”
下联:“愧其儿生来尽孝终成奇憾,继承遗志,唯有铸名可慰魂。”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牵挂着子女,天下的子女的孝心也是一样的,我想我完全可以理解诗人明杰年年写祭父诗的心境了。
在此,我也想将这两副祭悼联遥寄明杰之父,也是作为子女对父辈尽致的孝心。
六、泪洒诗稿:拙笔难抒怀念意
怨恨上苍痕犹在,父子分离已六载。
拙笔难抒怀念意,泪洒诗稿百吟慨。
天翻地覆惨绝伦,汶川悲逝十万才。
天若赐我掌经纬,招展旌旗锁门柴。
——《父亲六周年祭》(2008年11月19日)
记得听老人讲过,重要祭奠是指三年、五年和十年,这三个是祭奠的大日子。诗人明杰的祭父诗从周年写到五年,已经是达到了祭奠的一个至季至时,可是绵绵的思念让诗人无法停笔,在诗人与父亲“分离六载”之时,诗人还是用这种特有的方式写诗祭悼,这是血脉相思的证明。
相信诗人明杰还会继续地写下去。
这是作为诗人对诗人之父的特别祭悼。
诗人明杰不仅悼祭父亲,而且还将悼祭之爱拓展到更大的范围。这一年,汶川地震牵动着国人的心,此刻,诗人明杰以“天翻地覆惨绝伦,汶川悲逝十万才。”来悲叹民族之痛,这是大痛。在汶川地震的日子,诗人明杰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写出了一系列悼念逝者的诗歌。作为真正的诗人,必须关注生命,并在第一时间直击现场,这是作为真正诗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悼祭诗中,诗人明杰把汶川之痛与悼父之痛完全地融合在情感的深处。其实,爱、恋、思念、怀想都是相通的,大爱小爱之程度是相同的,只是爱的对相不同而已。诗人明杰在祭父诗中,说出埋在心底的感慨之言。
首联:言明了诗人心底的“怨恨”,怨恨苍天让诗人与父亲分离了六载,这种时空的错互,让诗人无法找到重叠的可能,所以,心中只剩下了“恨怨”了。
颔联:诗人说泪洒诗稿,感慨百吟,然而“拙笔难抒怀念意”则是不争的现实,这让诗心生烦闷,这种“闷”在心里话着实地煎熬着诗人的心,让其难耐不已,让诗人恨自己的“笔”太拙、太笨,也正因为笔“拙”笔“笨”,也只能“泪洒诗稿”了。
颈联:诗人笔锋一转,说到国内发生的一件大事,看是闲逸的一笔,却道出诗人的一份大爱。诗人失父之痛是诗人难以释怀的,而“十万才”的“悲逝”让一个民族悲痛不已。
尾联:这是诗人的感慨,诗人希望能掌握经纬,这里的“经纬”是指大自然,诗人是想掌握大自然,让家家户户锁住柴门,让家家户户幸福而不再遭受到苦难,让“旌旗招展”,这“招展”是指太平的日子。这是诗人的愿望。
此诗前四句,写的是自家之痛,痛在血脉之伤。
此诗后四句,写的是国家之痛,痛在情脉之殇。
这种诗的这样写法,不仅扩大的写作的意义,而且也奠基了诗的价值。这也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能够把小诗写大,这则是诗人的能力,能把诗从感性的情感层面写到理性的理想高度是诗人的睿智,这种“睿智”则是诗的最佳境界。
七、身立寒冬:听闻雁鸣眼膜伤
异乡归途诉衷肠,父钟烟酒备齐堂。
手扫坟前荒芜草,听闻雁鸣眼膜伤。
祭父不计归路远,身立寒冬心孤殇。
不测风云叹缘短,挥杯倾倒忘归房。
——《父亲七周年祭》(2009年12月6日)
可以说,读明杰的祭悼诗,是一次情感的升华和洗礼,那血脉之烈的爱让人动容感慨,其实,人世间的情感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明杰的情感特征则是着意用诗的形式记录着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那份炽爱。每到父亲的祭日,诗人明杰不管身在何方,都会归回故乡,备齐烟酒,向父亲诉说,他是用一年来的成绩向父亲禀告,作为长子,他必须这样做;作为诗人,他必须这样写。
扫墓之时,他的泪洒在寒风之中,“雁鸣”是借寓,雁鸣其实就是诗人之恸,“眼膜伤”三字则说明诗人之恸的程度,长期的悲哀和长时间的恸哭,会让眼红肿而胀伤。为了赶上祭父的忌日,再远的归途也不计算,只是立身于寒冬,还是让诗人倍感孤独和情殇。诗人在慨叹,真是天有不测呀,恨天无情,为什么不把老父亲留在孩儿的身旁呀?站在墓前凝望,挥洒着情怀的激荡,那与父亲围炉对酒的往事历历在目,父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可是,此时此刻,诗人只能泪眼相向。
我理解诗人明杰,此时此刻的悲痛心情。
我也曾有过这样悲痛的时刻,记得在父亲逝世百日时,我曾挥泪写下了一副祭悼联:
上联:“慈父一去杳无影,痛!痛!!痛!!!”
下联:“怜儿千声呼不回,悲!悲!!悲!!!”
这是在我几次梦中哭醒后的挥泪而作,而明杰的泪正是思念慈父的证明。
凭吊诗,多以惊心动魄的情感寄托哀思,这类诗多是写景同饱含激情的议论感慨融为一体,而议论感慨又多为主导而借景抒怀。“诗发于情,故能感人之情。欢娱疾苦之词,皆情之所不可假者;非若潮风弄月,可以妆点而成也。”(清·方薰:《山静居诗话》)。诗要有情,才能感动别人,但情不能假,不管怎样乔装打扮,真情就是真情,假意就是假意。诗不可以勉强去作,而是“诗人万种苦心,不得已而寓之”的。说明诗是各种“苦心”的激发,因此,感情越浓越好,所谓“苦心”是指诗人的深切感受,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甚至还不足以和其胸中的所有的情感相比。诗人明杰甚至恨自己的笔拙笔笨,就是因为拙笔难书胸中意。
父母的爱是永恒的,像大山一般。儿女就是父母永远的牵挂,正所谓“儿走千里母担忧”,在父辈的眼里儿女多大了也都是孩子,在儿女的心中,只要能在父母的膝前尽孝则最大幸福和满足,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在这一点上,诗人明杰,可谓是一个忠孝两全的典范。
八、天籁清音:依稀前世重回返
孝子贤孙跪地拜,天籁清音恍惚来。
依稀前世重回返,霜风吹皱离情债。
吾擎毛笔染墓碑,风撩鬓角青丝再。
与父相对时空近,三杯老酒世事猜。
——《父亲八周年祭》(2010年11月25日)
写诗要有信仰,写诗要有追求,诗的信仰和追求就是把诗人的思想融合在诗中,成为情感的载体,诗要以情动人,而诗的感染力就在于诗中强烈的情感。诗,不是诗人对世界的盲目观望,而是诗人灵魂深处迸发出来最为强烈的畅想。明杰的这首祭父诗,就是发韧于灵魂禁区最深切的感受。
八年的思念化作恍惚间的依稀重返,那种“离情”的感慨,让诗人清音凄叹。
五年过去了,墓碑上的字迹已经被风霜雨雪剥蚀了。诗人在用毛笔轻轻地描着,每写一笔都犹如重返前世一般,子孙的跪拜,在时间的幻化中,成为了“另一种感觉”的现实。
这是诗人明杰的期盼的“现实”。
就说颔联“依稀前世重回返,霜风吹皱离情债。”
其“重回返”与“离情债”相对出诗人心境的凄苦之处,而“依稀前世”与“霜风吹皱”则磨合出世事的艰难。人生的坎坷和人世的艰难成为相辅相承,这种感觉让诗人和读者在喟叹中找到了共鸣。
再说尾联“与父相对时空近,三杯老酒世事猜。”
这与“颔联”的情感一脉相承,人间的世事也真是难以琢磨,一个“猜”字,巧妙得让人心服口服。此刻,诗人感觉到时空的逆转和凝滞,这是与父亲倾诉衷肠的最佳时刻,“三杯老酒”写出了父亲的绵绵情深,酒入怀,情亦醉,这是化不开的血脉之情,其深其浓也真是笔墨所不能极致的,这是诗人与读者达成的共识。
在这首诗中,我们注意到了“颔联”和“尾联”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这种冲击,让人真真地感受到“百善孝为先”的真正含义。
能够恸哭,就是孝子,孝在心中,而行动则是证明。
能够跪拜,就是贤孙,贤在顺中,而行动则是证明。
这是善中的孝,这是善中的贤。虽说忠孝不能两全,但在和平年代,做到忠孝还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在和平年代,忠与孝并不发生冲突。爱是忠与孝的再现的直观形势。
乔治·桑塔亚那(美国)说:“爱,是自然的序言,其根必深植于生命和道德的体系;爱,创造家庭,老人对青年,强者对弱者的权威和仁爱,实现了它那神秘的作用。”爱可以启迪愚昧,爱是一种伟大而深刻的感情。尤其是血脉相牵的爱,更是无私的。
维克多·雨果(法国)说:“爱是灵魂的组成部分。爱和灵魂是同一本质的。和灵魂一样,爱也是神的火星;和灵魂一样,爱也是不可腐蚀的,不可分割的,不会枯竭的。爱是人们心进而的一个火头,它是无尽期、无止境的,任何东西所不能局限,任何东西所不能熄灭的。人们感到它一直燃烧到骨髓,一直照耀到天际。”
这就是人类的爱,这就是诗人明杰的爱。
九、祭父凝目:十魂九失泪湿衣
十魂九失泪湿衣,首首诗稿血浸衫。
每祭父亲独凝目,难泊游子心漂坎。
时光流转多蹉跎,风华不再任荏苒。
凭吊有期言无尽,此情唯有天地鉴。
这是诗人明杰《祭父诗稿录》的第九首诗,写于2011年11月15日,题为《父亲九周年祭》,父亲逝世九年了,3285天的思念让诗人明杰的心凄苦难耐,诗人在诗中写到“十魂九失”则是最好的证明。
这首诗可谓是压卷之作,尤其是首联,更是出色,首联写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诗人明杰在其诗中,不假掩饰地袒露胸怀,这种直抒其情,不假藻饰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论中,常把它归为“直陈其事”的“赋”笔,与“比兴”的手法相提并论。例如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一首题为《春日》的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这首诗,直到几次去泗水时,才真正悟到朱熹的真正含义,这首诗写出时间、地点、景观和感受。齐鲁大地本是孔子的故乡,当时正处在金的统治下,而朱熹却生活在南宋时代,江西人士,根本不可能到泗水春游踏青,可朱熹偏要去“泗水”之滨“寻芳”,给人以启迪,泗水之滨乃先师孔夫子之故里,文明的发祥地,理学大师朱熹所提倡的理学乃是革新的儒学,为的是发扬儒学精神,其“泗水滨”暗指孔门,“寻芳”则意谓求圣人之道,朱熹意在谕仁:仁乃性之体,仁的外观就是生意,这里的“生意”是“生意盎然”之说,因此,万物的生意最可观,触处尽皆生意盎然。“无边光景”俱“新”,“万紫千红”皆“春”,这也正是这位理学巨匠兼诗人从儒学中所领略的无限风光。
悟“朱熹”之诗,感“明杰”之情,我们找到了“开门见山”的寓意。
那种相同的感觉,足让读者感动。诗人明杰九年如一日的思念,年年如此的祭悼和写诗,始终被一个“情”字贯穿在心脉之中,始终被一个“爱”字牵挂在血脉之中,九年如一日的思念,永恒在心间,这本身则说明了诗人明杰的“忠”与“孝”是植根在中华传统道德的沃土中,其根至深至固,给了诗人永恒的力量和坚持,这是源自心灵的本能。没有牵强,没有夸饰,是实实在在的“忠”和“孝”。
其实,在一首诗中,能够有一句让人震憾的,就足以让诗人欣慰的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明杰的九首祭父诗中,我读到了那么多震憾心灵的感怀和忠孝,读到那么多的血脉之思之念,读到了那么多情脉的之慨之叹,这些源于灵魂禁区的浓烈之爱,被诗人的泪水洗涤成永恒的昭示,这是民族之根之魂。
记得古代有一人,一心向佛,总想出家而访山拜水,受尽了许多苦难,后有高僧指教说,求神成仙并不难,也无需去访山拜水入佛门,最好的修行则是回到家中去孝敬父母,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姐妹,恋妻爱子,过好日子,而父母就是你的佛!那是修炼修行的最佳行径。此人听从教诲,立刻回家孝顺孝敬父母,后来成为让人尊敬的得道之人。
明杰在父亲生前,就极尽孝道,在父亲逝世后,又苦思瞑念,可谓情深似海。
这是善行之续,这是仁德之举,这是仁义之心,这是孝悌之例。
这种典范之帜,让读者肃然起敬。
作者简介:谢幕,男,1959年3月7日出生,汉族。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散文诗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柯蓝散文诗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哈尔滨市道里区文联副主席、哈尔滨市道里区作家协会主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