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那些事:外行喜欢评价内行,杠精喜欢给人改诗

毛泽东七律冬云

在今日头条上看有人为郦波改诗的,郦波原诗是“碧水行舟知水深,山摩万仞也登临。世间惯见风云事,不问荣枯问寸心。”读了一遍,觉得基本合格律要求,只有第一句的知字处应该是仄声,却是平声,其余皆无大碍。至于诗意好坏,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我的感觉是平平无奇,有拼凑之嫌,其中第四句应该是从李义山“不问苍生问鬼神”中化出,但最起码一点,作者是懂平仄、懂格律的。从这一点来看,比那个康震要好一些,康震的诗一读,就知道他不懂格律,更不会用格律写诗。
看了一下留言,其中一人的留言说,“碧水”不如“碧波”,建议改成碧波。说这话的朋友,明显是不懂平仄,碧水是仄仄,碧波是仄平,此处就应该是仄声,用水字可以,波字则是平声,用平声就不合平仄了。
本想指出来,但见到已经有人指出这个问题了。但题主依然嘴犟,说格律的标准是清朝人搞出来的,故意刁难人的,好的诗是不需要格律的,学格律诗纯粹是自找麻烦云云。
看了此人的如此答复,我便知道告诉他也没有用,也就算了。互联网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普通人也可以和权威对话,藐视知识,藐视权威已经成了当代人的通病,有些人就是喜欢与人争执,所谓的“杠精”指的就是这种人。
不懂,还不肯承认,还有自己的一套谬论,这种人你和他计较了,肯定是拉低了自己的智商。郭德纲说,你多看他一眼,就算输了。诚哉斯言,就让丫糊涂一辈子去吧,不用搭理这些键盘侠,这些杠精。
我们上学的时候,没人教写诗。课文中有的诗词,也就是会背就行了。很长时间,我们都误会,写够七个字或者五个字的, 凑到一起四句就是绝句,八句就是律诗,可能好多人现在还这么想。
因为上学没有学过专门的作诗,不知道起承转合,不知道颈联、颔联、粘连、平仄、韵律,不知道平水韵和词谱,哪怕是天分再高,写出来的都不是格律诗。格律诗很严格,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严格的游戏规则,让人望而却步,写好诗无疑是戴着镣铐跳舞。
同样是汉语,古人的发音和现代我们的普通话是不一样的,尤其对北方人来说,根本没有入声,谈到入声字的时候,根本体会不出那种感觉,大有如听天书之感。老师教了,最笨的方法,背入声字,一个一个地背下来,然后再说运用。这一点上,北方人是比不过南方人的,南方人的口音,还保留了入声,他们写诗,用土话念一念,就大致知道合不合格律了。
用普通话押韵和平水韵根本不一回事,写格律诗的工具就是韵谱,按照韵谱上的字,一个一个去抠,写出的诗,既符合格律还得有意境、有诗味,这就很难了。
曾见过出了几本诗集的人,上面的诗,虽然都注明是七绝、七律、五绝、五律什么的,但专家看了,评价说没一首是格律诗。那人当场就愣了,问老师,我这不算诗算什么呢?老师严肃地说,算谣,歌谣的谣。
本来是想炫耀一下,想让老师表扬一下,谁知被打回了原形。我估计那主,死的心都有了。
河南书法界有个好传统,兰亭奖截稿前夕,会请诗词专家为骨干作者授课,专门讲怎样写诗。以前都是请的西中文先生讲,去年这个传统又续上了,请的李志强先生讲授。不管谁讲,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写诗到底是怎么回事,省得一窍不通。
我写诗的老师是西中文先生,在遇见西先生之前,我已经粗知格律,已经写了一些格律诗了,拿给西先生看,西先生还是给我提了好多意见。西先生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就是出题目,让写格律诗,我写的作业每次都当范文念了,还发表了当年的河南书法通讯杂志上。
诗人都是很敏感的,看到什么都要写两句,写一首诗。我不是这种敏感的人,虽然知道怎么写诗,但一般情况下,从来不喜欢主动去写诗。写新诗更是,是有需求了才去动笔,没需求的情况下,一般懒得动笔。
有诗社举办活动,叫我去参加的,我基本全推了。我从来没有做诗人想,不想在这上面费太大的功夫,如此而已。推了几次,后来人家就不叫了。这样也好,都落得都清静。
诗写的好不好不要紧,但不能去抄袭,不能把别人的诗改个字就据为己有。抄袭这事,总有被发现的时候。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今年书法圈里的瓜不断,今天长安居又爆出某新晋理事不但诗是抄的,而且其以前获奖作品也是抄的,又爆出了一个大瓜。书坛幸亏有了长安居,才会使那些屑小之辈有所顾忌,有所收敛,要不然不知会什么样子呢,这也是我赞许长安居的地方。
长安居揭批书坛丑事,稳准狠,今天的文章也不例外,从一个人说到了书坛的现状弊端,论据详实,让人信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绝对值得一看。
用徐圭逊先生的原话说:书坛需要长安居!
诚哉斯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