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振鸣:鲁迅在北京的餐桌

百年前,即1912年,鲁迅来到北京,在北京持续工作生活了14年。据鲁迅日记,鲁迅在北京用餐饮茶的地方有六十多处。其中既有名气很大的饭店,也有常去便餐的小馆。饭菜的风味有山东、河南、福建、浙江等各省菜系,还有德式、日式等番菜(西餐)馆,其中不乏北京的一些老字号。

北京大街小巷的饭馆,留下了鲁迅许多足迹。鲁迅是当时较高级的工薪阶层,自己的日常生活非常简朴,很大一部分收入花在了买房上面,还有一部分花在买书和碑帖上。

他到北京后,住在绍兴会馆,有过七年多孤独的生活历程,与朋友聚会餐饮自然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在餐桌上,他也许就构思了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也许就生发出许多思考。在与朋友的聚会中,他们曾谈论中国的社会,谈论刊物的编辑,讨论文学与革命的问题,也谈论朋友之间的友情、同乡之间的亲情,等等。鲁迅的日记中留下许多“微醉”“颇醉”“大醉”的记录。鲁迅在北京用过的一张张餐桌,可以折射出他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心情,也可透视鲁迅与朋友、同乡及其他食客之间的关系。

关于吃饭,鲁迅有很多妙论。在致李秉中的一封信中,他曾说过:“人不能不吃饭, 因此即不能不做事。”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鲁迅曾就在北京的吃饭做过精妙的分析:“今之君子往往讳言吃饭,尤其是请吃饭。那自然是无足怪的,的确不大好听。只是北京的饭店那么多,饭局那么多,莫非都在食蛤蜊,谈风月,'酒酣耳热而歌呜呜’么? 不尽然的,的确也有许多'公论’从这些地方播种,只因为公论和请帖之间看不出蛛丝马迹, 所以议论便堂哉皇哉了。但我的意见,却以为还是酒后的公论有情。人非木石, 岂能一味谈理, 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 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况且中国是一向重情面的。何谓情面? 明朝就有人解释过,曰:'情面者, 面情之谓也。’自然不知道他说什么,但也就可以懂得他说什么。

在现今的世上,要有不偏不倚的公论,本来是一种梦想;即使是饭后的公评,酒后的宏议,也何尝不可姑妄听之呢。然而,倘以为那是真正老牌的公论,却一定上当, ――但这也不能独归罪于公论家,社会上风行请吃饭而讳言请吃饭,使人们不得不虚假,那自然也应该分任其咎的。”

本文只在鲁迅所到过的六十多个饭馆中,择取其中较有名的、经常去的若干饭馆加以介绍。这些饭馆中,有些字号至今犹存。如今的食客在鲁迅曾光顾过的饭馆中用餐,可曾想到这里曾有一代文豪留下过的足迹。

广和居饭庄

广和居饭庄是清末以来北京一个有名的饭馆,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西路南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正对着南半截胡同,是一套狭长的四合院。磨砖刻花的小门楼,黑漆大门,红油门联,上有“广居庶道贤人志,和鼎调羹宰相才”的嵌头对。广和居创始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原名叫盛隆轩。据清代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载:“广和居在北半截胡同路东,历史最悠久,盖自道光中即有此馆,专为宣南士大夫设也。其肴品以炒腰花、江豆腐、潘氏青蒸鱼、四川辣鱼粉皮、清蒸干贝等,脍炙人口。故其地虽隘窄,屋宇甚低,而食客趋之若鹜焉。”由于宣武门外一带会馆林立,京官中汉官居住此地的颇多,文人学士、科考学子云集于此,广和居的生意也大为兴隆。

晚清大臣张之洞、曾国藩、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变法名士谭嗣同、文史学家李慈铭等都曾在这里宴客。鲁迅的祖父周介孚也在广和宴过客。

民国以后,鲁迅周围的文化人也经常在广和居聚会餐饮。周作人、马幼渔、朱希祖、沈尹默、许寿裳、钱玄同以及鲁迅在教育部的许多同事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周作人在《补树书屋旧事》中记道:“客来的时候到外边去叫了来,在胡同口外有一家有名的饭馆,还是李越缦等人请教过的。有些拿手好菜,如潘鱼、沙锅豆腐等,我们当然不叫,要的大抵是炸丸子、酸辣汤,拿进来时如不说明便不知道是广和居所送来的,因为那盘碗实在坏得可以,价钱也便宜,只是几吊钱吧。”

鲁迅于1 9 1 2 年5 月5日到北京,住进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5月7日便“夜饮于广和居”。至1919年搬离绍兴会馆前,鲁迅日记中有六十四条到广和居宴饮的记录。鲁迅在绍兴会馆住了约七年,会馆内不供膳食,鲁迅又是单身一人,所以常到广和居吃饭,或是叫饭馆把饭菜送到会馆。

鲁迅还在广和居留下许多醉酒的记录,日记载:1912年7月14日,“下午偕铭伯、季市饮于广和居,甚醉。”8月1日,与钱稻孙、许寿裳同游琉璃厂后“晚饮于广和居,颇醉。”1913年4月28日,“晚稻孙来,季市呼饮于广和居,小醉。”醉酒的原因,有时是抒发心中的愤闷,有时是与朋友之间的开怀。

在广和居的聚餐,有时是教育部同事的聚会,有时是绍兴同乡的聚饮,还有时是AA制的便餐,如1912年8月22日,“晚钱稻孙来,同季市饮于广和居,每人出资一元。归时月色甚美,骡游于街。”几个好友在夏夜美丽的夜色中,骑着骡子在街上云游,好不惬意。

鲁迅最后一次到广和居是1932年回京探亲的时候,鲁迅日记载:1932年11月27日,“矛尘来邀往广和馆店夜饭,座中为郑石君、矛尘及其夫人等。”

广和居现址已是民居。

便宜坊

便宜坊创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一家有近六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米市胡同。便宜坊以焖炉烤鸭最为出名,是北京烤鸭两大流派之一。焖炉是用砖砌成地炉,烤时不见明火,其烤鸭特点是皮酥肉嫩,肥而不腻。鲁迅在1912年至1913年有五次光顾便宜坊的记录:1912年7月28日,“星期休息。晨稻孙来,午饭于广和居,季、莘士在坐。饭后赴吴兴馆,夜又饭于便宜坊。”鲁迅和几个好友其乐融融地度过了这个休息日。

1912 年9月8日,“ 晚稻孙招饮于便宜坊。”

1913年8月7日,“朱焕奎来,又邀往便宜坊晚饭。”

1914年4月15日, “ 朱舜丞及其弟来,邀往便宜坊饭。”

1915年1月30日,“晚徐吉轩招饮于便宜坊,共十三人,皆社会教育司员。”

现在北京已有数十家便宜坊分店,菜市口原址现已成为民居。

同和居饭庄

同和居饭庄开业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原址在西四南大街北口,西四牌楼西南角一座四合院内。同和居是北京较早经营鲁菜的老字号。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沾”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气。同和居主营的山东福山帮菜,以烹制海鲜见长,精于溜、爆、扒、炒、烩等,菜肴清、鲜、嫩、脆是同和居的特点。烤馒头、三不沾、和糟溜系列称为同和居名震京城的“三绝”。 其中的三不沾烹饪技艺独特,因其不沾盘、不沾匙、不沾牙所以称其为“三不沾”。民国时期,一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常来聚餐。

鲁迅曾多次光顾同和居与好友和同事聚餐。1912年9月1日鲁迅先生同许寿裳、钱稻荪从什刹海归来,路过同和居,在这里吃午饭:“午饭于西四牌楼同和居,甚不可口。”可能是那天点的菜不适合鲁迅的口味。1915年9月29日,时任社会教育司司长的高阆仙请鲁迅及教育部共十二人在同和居聚餐饮酒。1925年,鲁迅住在阜成门内西三条,与西四牌楼仅一公里之遥。2月12日,鲁迅与语丝社成员王品青、章衣萍、李小峰、孙伏园等在家里会谈后同往同和居吃饭。1932年鲁迅回京探亲,其间在同和居会见老同志和老朋友,原未名社成员台静农、李霁野专程从天津赶来与鲁迅先生见面,邀请鲁迅在同和居共饮。西四牌楼的同和居现已拆除建成街头公园,这一老字号现在北京有七家分店。

漪澜堂

鲁迅日记载:1926年8月9日,“上午得黄鹏基、石珉、仲芸、有麟信,约今晚在漪澜堂饯行。……晚赴漪澜堂。”漪澜堂在北海公园琼华岛上。据清史记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皇太后及皇帝嫔妃们在漪澜堂,每年中秋节摆夜宴,观看太液池放河灯。这里的仿清宫御膳房的小吃点心非常有名,如栗子面的小窝头、豌豆黄等非常好吃。这一天是鲁迅的好友在漪澜堂为鲁迅办的饯行宴,8月26日,鲁迅便离京南下。仿膳现在仍为清宫御膳特色餐馆。

鲁迅曾去过的饭馆还有:康熙年间开业的老字号饭馆致美斋,现在已被全聚德兼并。大栅栏劝业场内的澄乐园、玉楼春、小有天饭馆,宣内大街的杏花春饭馆、厚德福饭庄、四海春、宣南第一楼,鲜鱼口长巷头条的同丰堂,珠市口的华宾楼、金谷春、颐乡斋,东四牌楼的福全馆、燕寿堂,东长安街的中央饭店、东安饭店,西长安街的大陆饭店、华英饭店、西安饭店,中山公园内的瑞记饭店、四宜轩、长美轩,东安市场的中兴楼、森隆饭庄,西单的益昌西餐馆,东安门大街的东兴楼,中山公园内的来今雨轩,崇文门内的法国饭店,东长安街的德国饭店等等。这些饭馆的字号现在大都已经不存在了。

百年前,还有许多吃饭可包月记帐的饭馆,宣内大街的海天春饭馆是一个离教育部不远的小饭铺,饭菜经济实惠,吃饭可包月记帐。鲁迅曾与好友齐寿山等多次在这家饭馆吃饭。1913年9月4日,“午约王屏华、齐寿山、沈商耆饭于海天春,系每日四种,每人每月银五元。”9月18日又记,“海天春肴膳日恶,午间遂不更往,沈商耆见返二元五角。”包了半个月饭,实在是不好吃,只得退款换地方了。

(0)

相关推荐

  • 老字号——仿膳是怎么来的

    如今,人们一谈到有"凤髓龙肝"之称的宫廷菜肴,就会想到北海漪澜堂的仿膳和颐和园的听鹂馆饭庄.这两座饭庄一南一北,遥遥相望,又都开设在昔日的皇家园林之中.这里经营的宫廷风味菜点,称得 ...

  • 老济南的四大鲁菜馆

    旧时济南最有名的四大鲁菜馆是: 汇泉楼.燕喜堂.聚丰德.便宜坊. 老字号饭店有:春江饭店.崔义清鲁菜馆.特色餐厅:鲁西南风味楼.舜泉楼.城南往事:规模较大的餐厅:鱼翅皇宫大酒店.鹊华居. 鲁菜,是起源 ...

  • 画说北京丨80年代老宣武

    西厢工程 老宣武区原为北京市辖区之一,位于北京市城区的西南部,全区面积16.53平方公里,因宣武门而得名.宣武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国都蓟城就在宣武门一带.老宣武区划分为大栅栏.天桥.椿树.陶 ...

  • 一鸣心所向:川菜饭馆

    2019年的夏天,我开了一家中档级别的川菜饭馆,营业面积有360平方,共2层.招牌菜是酸菜鱼,才开了半年,饭店就入不敷出,主要愁的是客源问题.就在春节这个时候,偏偏遇上了疫情,店铺直接暂停营业了3个月 ...

  • 【吃在北京】老北京“八大堂”:西打磨厂福寿堂 肉市街上天福堂 地安门外庆和堂

    堂,是一种建筑形式 一般指的是高大的房子 比如,殿堂.教堂 在北京,从清代后期起 出现了一些有名的饭馆 它们以堂为名,内设戏台 唱大戏,做大型宴会 宴会的规模大到 可以容纳五六百人一起就餐 " ...

  • 不仅仅是仿膳饭庄,老舍曾为北京这三处地方题匾

    北京是老舍先生的生身之地,他的青少年和晚年在北京留下了诸多足迹.特别是1949年后,老舍以著名作家和文化名人的身份回到北京,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墨宝题字.老舍是一位著作等身的高产作家,相比那些八九百万字的 ...

  • 同源茂城市记忆之四│同源茂饭庄

    "同源茂饭庄"系山东人李成茂创办于一九三八年,最初店址在二马路高升园浴室东,仅一间门面.一间店堂,卖水饺.卤菜和简单炒菜.由于生意做得活,讲究质量.薄利多销,李老板为人仗义聪敏,生 ...

  • 老北京城吃饭怎么区分庄、馆与饭店

    "三辈子学吃,五辈子学穿."这是老北京人一句自诩自夸的话,昕着那么有历史感,那么来之不易.的确,一个高层次的传统饮食文化绝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载就可以造就的,它需要持续稳定的社会环 ...

  • 饶阳郭村饭店

    郭村饭店 上几日,我去留楚镇豆店村采访,中午想到饭店吃饭,可是,过了好几个村都找不到,为什么呢? 因为饭店的兴旺与否也象征着一个村的经济发展程度. 人们常说:某某村能养活住饭店,某某村穷得连个饭店也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