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持久的动力是从哪儿来的?

作者 / 静静教主

排版 / 静静教主

文章字数 / 2880

阅读时长 / 5分钟

大家好,我是教主。(静静也行)

上周日发了2月份的「读书报告」。意料之中,后台的留言又双叒掀起波澜了~

好几个胖友都在问

我一个月连一本书都读不完,读着读着就放那儿了…

我也很想养成阅读习惯啊,但就是提不起劲儿…

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是「如何养成阅读习惯」的问题。

而如果把它放在去年,我也会有一大堆的方法要倾囊相授:

比如,把新习惯连接在旧习惯后面,既然每天都要拉粑粑,那就拉粑粑的时候不带手机去,带着kindle去;

比如,先给自己设置5分钟的倒计时,告诉自己只读5分钟,但往往5分钟之后会慢慢投入进去;

这些「方法」都挺科学,很多讲「习惯养成」的书也都在写。

但事实上,一旦实践起来,我们就发现好难好难啊…要么干脆启动不了,要么几天之后就被打回原形。

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是这些方法不对吗?

不是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解读错了问题

能持续坚持阅读的人,绝对不是因为他给自己制定了每天要读半小时的硬性要求,而是他本身就渴望着阅读这件事,他有持续阅读的内在动力。

找到动力,永远比研究表面上的方法,更根本

今天的文章,我想和大家掏心窝子地聊一聊:

那些能持续践行好习惯的人,他们的「动力」是怎么来的?

还是拿我自己来举例子吧。

从一个「不爱阅读、不想写作、懒得学英语」的人,到一个「一到休息的时候就想拿起书看,一旦有想法了就想码篇文章,一有空余时间就想学学英语」的人。

我很认真很认真地回顾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状态的转换」,总结出来大概是以下3点,或者说,是以下3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点,刚需思维。

我们直接来打例子哈。

我特别喜欢给写作课的老学员建学习群,有时候一起刷网课,有时候一起读书,有时候一起学英语。

但这群建着建着,学习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在群里问:要不大家都说一说,自己想学这个是为了想干啥吧!

然后学习群慢慢荒凉的原因,就随着大家的答案浮出了水面…

有人说:我想学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做策划;

有人说:我想学英语,多个技能多个机会!

还有人说:我想学英语,因为我是做营销的。国外有很多的创意值得借鉴,如果把英语学好了,不仅能看懂传播内容,而且还能懂得传播内涵。

就这么轻轻扫一眼,你觉得哪个理由更容易让人把学英语这件事做起来呢?

不用说,当然是最后一个。

而最后一个胖友陈述的理由,其实就是我想说的「刚需思维」的实际体现

她让自己很清晰明了地看到了,某个习惯会怎样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会帮助自己干成当前的什么事儿。

讲真啊,「读书、复盘、写作、学英语」这些习惯都很好。

但我们要去做一件事,不是因为它本身很好,毕竟它本身再怎么好,都不代表我们会有动力。

让我们动力十足的每一个习惯背后,应该藏着一大堆需要养成它的「现实理由」

所以,以后遇到任何一个好习惯,任何一件让自己心动的事,胖友们都可以先深刻地盘问自己:你学了它之后,你可以用它来做「什么」,或者它可以帮你做「什么」。

而这个「什么」,一定得是一件或者多件很具体很具体的事情。

第二点,找到更能刺激内心的意义。

我以前写文章的时候,多多少少是有点被动的。

即便对于我来说,写作是一件可以赚到钱的事情,但早期的我,也绝对不会动不动就想打开电脑写点什么、记录点什么。

但现在,尤其是在最近这一两个月。

我好像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慢慢改变了。

在「写作」这件事上,我从「有点被动」变成了「绝对主动」

比方说,以前我只有在需要对外发布文章的时候才会写。

但现在,我一有了点想法就会写。

我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把自己的思维和思考过程,原封不动地都码下来(这好像也可以叫“用笔思考”);

恰巧,某天学习的时候,我看到一篇专栏,专栏里的老师说:

如果你能找到一件事情对自己而言最大的意义,那你就不需要苦哈哈地坚持,你自然而然就会想去做它。

比如,写作对自己而言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是赚钱吗?

不是,人人都知道写作能赚钱,但为什么不是人人都在写?

写作对自己而言最大的意义,其实是:清晰的快感,是突然“想明白”的快感

当时看完这段话,我就有一种“拍案叫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因为它和我的真实体验不谋而合。而那一刻,我也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现在能绝对主动地去写作,是因为这个啊~

但是讲真,我其实也是被动地写了很久,才体会到写作带给我的最大的意义,才慢慢变得绝对主动的。

那对胖友们来说,或者对你的刚需习惯来说,怎么才能找到它对自己而言最大的、更能刺激自己内心的意义呢?

可以试试: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多注意观察自己的情绪被刺激到的时刻,然后把这些关键时刻的「高光情绪」写下来,反复品味。

比如:我写文章的时候都有过这么些体验和情绪

写文章赚到钱开心;

写文章被粉丝认可,开心;

但我最最最开心和兴奋的时刻,是把一个自己特别想弄明白的问题,用自己的笔杆子梳理思路,找出答案的那一刻!

把这些都放在一起,对比下来,最后一点最让我动容。而动容了,就容易继续展开行动,毕竟,人其实还是感性动物嘛~

第三点:把自己成长的过程尽量「显性化」。

直接来看图叭~

例子一

几个月之前,我学英语是这么学的:

找一个背单词软件,每天打开点几下,然后盯着屏幕上的进度条看看。嗯!今天背了30个新单词。

现在,我学英语是这么学的:

有时间就来一篇voa新闻听写,买了个夹板,把听写过的纸都放在一起,而且有时候还要给自己录个延时摄影,剪个学习短视频。

例子二

几个月之前,我阅读是这么读的:

大多数情况下都读电子书,看到有启发的地方就划线,以后有空了再拿出来,打开电脑,写一写读书笔记。

现在,我阅读是这么读的:

有条件的话都读纸质书,准备了索引贴,便签,写的满满的,也贴的满满的。

例子三

几个月之前,我写作是这么写的:

打开word就是干。

现在,我写作是这么写的:

拿A4纸把所有的想法和思路铺出来,然后去找这些想法之间的联系,逻辑。左划右划慢慢梳理。理通了再打开word码字。

不知道胖友们看了这几张图是什么感觉,但就我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说

用后者这种更外显化的方式去学习、去工作,只要每次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实实在在放在那里的时候,心里是真的极爽,也更想继续去做这些事。

再叠加上前面的「刚需」、「更刺激自己内心的意义」,整个人的动力之轮就转起来了,hhhhh

最后,总结一下

动力的起始,来源于「刚需」。通过这个习惯或技能达到目的的路径越清晰,动力就越足。

「刚需」可能是主动的刚需,也可能是被动的刚需,而想把被动变成主动,就要尽量去观察和记录做这件事带给自己的「情绪高光时刻」,然后多重复这些「情绪高光」,动力就可以被重复增强。

我们看不到成果,就很难把某件事坚持下去,虽然没法让成果提前出现,但可以尽量把自己成长的过程「显性化」。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大家一丢丢启发~♥️

参考书目:

《原子习惯》James Clear / 蔡世偉 / 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2019

《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7

《内驱力》罗伯特·沃尔科特 迈克尔·利皮茨 / 吴海荣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2011

(0)

相关推荐

  • 《写作7堂课》:比“写作变现”更重要的是,养成好的写作习惯

    文/学乃身之宝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态,但却是习惯的集合体.有现实生活的习惯,感情生活的习惯,还有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系统化地构成 ...

  • 亦仁、杨涛、华杉,这 3 个人对我最大的帮助!

    有同学提问 -- 这种情况很常见. 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都是考试为主,几乎不教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在学校时,我们按照固定的流程,上课.考证.考研.参加比赛等,这属于被动式成长. 但毕业后,没人督促,没人 ...

  • 推荐一本最新的语法书

    其中我推荐了张满胜老师的语法书<英语新思维>系列.为什么推荐呢?最主要的是书中提倡的学习思路:把语法当作工具而不是死学语法.至于学多深.怎么学完全就是个人的选择. 最近收到了满胜老师的新书 ...

  • 免费资源丨深层提高英语写作的秘密:逻辑篇

    很多留学党在写英文作文时,内容总是绕来绕去,意向不明,都想着好好地讲道理,但就是讲不好.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自己平时说出来还好,一到写的时候老师就说这个文章"论证质量不高" ...

  • 外企日常英语一

    小A总结出来了一些外企常用的说法和缩写,可以看一下哈.欢迎关注公众号:小A的职场故事. 一. 邮件中: 1. BTW:by the way 顺便问下,顺便提下 2. FYI:for your info ...

  • 请停下「计数器」思维

    本文共有 56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一个观点:不要去量化你的目标. 很多朋友可能不太理解这个观点.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制定目标的 SMART 原则,里面很重要 ...

  • 3D打印超低温超级电容器,将为太空探索提供更持久的动力

    来自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纤维素纳米晶体基墨水3D打印了多孔碳气凝胶,然后将其冷冻干燥并进一步处理表面,所得材料具有多个级别的孔,从晶格状结构中的500微米孔到晶格条内的纳米级孔.这种多尺度的多孔网络 ...

  • 4500mAh铸造持久澎湃动力 iQOO Neo手机首发评测

    一.前言:手机界田忌赛马 骁龙845复出下放中端 在18年各家国产手机竞相冲击高端的激战暂缓之后,回过头来到了今年,"性价比"这一在去年一整年被搁置冷落的标签又开始火热起来. 主打 ...

  • 东方阿保以电商经济促进“数字乡村” 激发乡村振兴持久生动力

    把电商直播带货搬到田间地头,把"助农兴村"活动当经常性工作来抓,由湖北省食品安全协会举办的"疫后重振·帮企助农兴村"首场直播活动,走进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王家岭 ...

  • 怎么让孩子的学习具备持久动力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今天探讨的话题难度更大. 首先,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些孩子的学习没有持久动力? 有的家长认为:是因为孩子没有目标,孩子必须要有一个目标,因为目标能给他带来动力. 层次高的家长还 ...

  • 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课程改革的成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小学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对教师培训的研究,大多从培训的内容.形式.培训者的素质等角度去探究如何提高培训的 ...

  • 「地评线」漫评:让“乡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持久动力

    来源:江海明珠网 近日,全国各地新一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陆续到岗,以饱满热情握紧"接力棒",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是巩固 ...

  • 乡村文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持久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宏大文章,乡村文化振兴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进而决定着全面小康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乡村振兴必先提振乡村文化,通过乡村文化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源泉并注人持久动力. 坚守文化 ...

  • 怎么让孩子的学习具有持久动力

    怎么让孩子学习更有动力,我相信这是每个家长,每个老师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我也相信,每个学习努力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动力系统,问题是,我们怎么让那些不努力的孩子找到动力呢?或者,让那些努力的孩子动力更加持 ...

  • 求索与探疑:中国音乐史学发展的动力(二)——陈聆群、陈应时二位先生于学科建设的功绩和感怀

    作者:洛 秦 内容提要 陈聆群.陈应时教授是我的老师和同事,提携和指引我走上学术道路.与二位先生学术共事的30多年经历,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对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陈聆群先生是一位中国近现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