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82条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见《论》第282条)。
作者:蒋远东
人体有上中下三焦就像天地之间必须通过天地之气来沟通一样。如果天地之间没有天地之气来沟通,天气就会不断地上升,地气就会不断地下降。《易经》把天气不断地上升,地气不断地下降,中间没有天地之气来沟通叫否(pi)卦,否是不通的意思。
古人把天气不断地下降,地气不断地上升,天地之间有所联系的这种自然现象叫泰卦,泰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否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中医把上焦比作天,把下焦比作地,把能相互沟通的天地之气比作中焦。中焦是上焦之气和下焦之气交汇、沟通的场所,这个场所就像门轴一样能起到斡旋的作用。《论》中也有用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来表示三阳的时候,把三阳中的少阳主半表半里看着门轴;《论》中还有把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三阴经中的少阴肾经比作门轴的,这里的门轴都有沟通上下、内外,起到一个斡旋的作用。
本条把人体分成了上中下三焦,膈膜以上叫上焦,膈膜以下到肚脐眼以上叫中焦,肚脐眼以下叫下焦。心、肺在上焦,肝、胆、脾、胃在中焦,肾与膀胱、大小肠在下焦。肾脏是一个水火之脏,是给中焦和上焦以及全身提供真阴和真阳的场所。一旦肾阳不足,周身的阳气就会不足;一旦真阴不足,周身的阴气就会不足。阴与阳是平衡的,如果阴阳不平衡了,即阴阳出现偏颇了,人就会生病。
吐和烦都是热。本条的欲吐而不吐是说想吐而没有吐,即想吐又没有吐不出来,说明导致呕吐的热量不足了,所以,欲吐而不吐。想吐而没有吐,或者说想吐而又没有吐出来的表现是心烦,根源就是导致呕吐的热量不足了,这个热量就是肾阳不能气化水了,气不足了。少阴总纲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但欲寐是少阴病的一个特点,说明这个欲吐而不吐是少阴病引起的。吐和烦是热,说明这个少阴病的欲吐而不吐是少阴肾阳不足了。因为,少阴肾阳是给人体提供热量的一个场所,是热能的一个源头。如果肾脏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即能够提供了足够的真阳后,其呕吐就不会是欲吐而不吐了。
《厥阴篇》讲: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又说: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欲自利也。从转气下趋少腹可以看出这个气本来是上升的,因为伤寒的缘故现在这个上行的气要转头而下行了,这个转气下趋少腹就太阴自利的根源。这个话是针对太阴脾经讲的,由此可见,本条的五六日是太阴病转为少阴病的时候,所以,本条讲: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太阴转少阴的病。
究竟这个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的病是不是少阴病?本条说,如果病人的小便颜色是白的,说明这个病就是少阴病。因为,下焦的肾脏是一个水火之脏,当肾阳不足的时候,火不能气化水,水就会顺势而下,水顺势而下是它的本性。没有被气化的水就不会有颜色,所以,本条讲: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小便色白是下焦虚而且有寒。下焦虚而且有寒说明肾阳虚了,阳虚则寒盛。肾阳亏虚会导致中焦的脾胃和肝胆的阳气都会亏损,中焦就会失去运化,即中焦会失去斡旋的作用。当中焦失去了斡旋的作用后,上焦之气不得下,下焦之气不得上就像《易经》中的否卦一样,上焦之气就会上冲,上焦之气上冲就会呕吐。因为,上焦之气没有肾之真阳的支撑,其呕吐是肾阳不足的一种呕吐,即欲吐而不能吐。因为,上焦之气不得下,下焦之气不得上,《平脉篇》讲,心为南方火,肾为北方水,水不能克火,火性上炎,所以,口渴。口渴是手少阴心经自救的一种表现。因为,下焦之气本来应该上升的,由于伤寒,中焦失去了斡旋后,下焦的气就会转气而下趋少腹,故而随肾阴之水化寒而下利(见《厥阴篇》)。辨别少阴下利的关键是看下利的时候渴不渴和尿的颜色。如果下利的时候,口渴而且小便色白就是少阴下利;如果口不渴,小便的颜色不是白的就不是少阴下利。《太阴篇》讲:自利不渴属太阴。
这个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的病是一个少阴病。在治疗的时候还是要从温补肾阳着手来治疗下焦虚寒,从调中焦来着手调节肝胆脾胃来治疗呕逆,即用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来治疗这个少阴病。因为,肝胆是三阳的枢纽,少阴是三阴的枢纽,枢纽就像门轴一样起着斡旋的作用,当门能开关的时候,门轴也就起到斡旋的作用了,上下得通,其病自除。呕吐是肝郁气滞引起的胆气不舒,用猪胆汁来清热利胆是同气相求,用人尿可以引干姜附子汤以补肾阳(前面讲过,不在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