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行走在乾县之(十六)城关镇

三、近现代名人录

1、刘铣字金溪,生于清道光年间,乾县城内西大街人,自幼刻苦好学。40多岁考中进士,任四川广元县知县。到任第三年,广元发生灾荒,他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亲自带领群众修桥铺路,兴修水利,使百姓得以温饱。

光绪六年(1880),甘肃营勇经过广元县境。因军饷匮乏,恣肆抢掠,当地人民受到惊扰,刘铣当即筹措钱财,平息事端。 大灾之年,盗匪蜂起,什邡县知县被饥民杀掉,刘铣奉命代管什邡县。他一方面剿匪,一方面赈济,使百姓安居乐业,深受百姓拥护和爱戴。朝廷也屡加褒奖,并赐玉如意一把(国家博物馆收藏)。

刘铣历任四川广元、太平、什邡、大竹、开县等县令,清理积案,惠政爱民,清廉正直,人称“刘青天”。终因积劳成疾而卒于任。病故之后,广元百姓数千人护灵送行。当灵柩送到一条大河时,河水齐腰。送灵百姓便伐木为桥,使灵柩安然过渡。后人称其桥为“青天桥”。

四川广元百余人将刘铣灵柩护送到故居乾县,葬于先茔,并赠刘铣巨幅匾额,上书“老诚硕望”四字,匾今尚存。广元县亦造刘铣祠堂,并为之树碑纪念。

2、李荣祖(1872~1927),字守先,号六吉。乾县城内高庙巷人。李荣祖从小读书,深明大义。年轻时,正值列强入侵,清政府腐败无能,国难当头。他慨叹道:“我中华虽有四万万生灵,然一半妇女愚昧无知,缠足戕体,等于废人。欲要强国,先要强种。”于是竭力反对妇女缠足,倡立天足会,并编有《放足歌》。他反对缠足,先从自己女儿做起,但遭到妻子反对,他愤然说:“女儿是我们两人的女儿,女儿的两足是你我各一只,现在就是把分给我的一只放开”。妻子见荣祖如此坚决,也就不再坚持。乾县天足(不缠足)会首先从他的大女儿李金丹开始。

李荣祖思想开放,不仅主张妇女放足,而且主张妇女读书,他说:“女学不兴,仍不获与男子平等耳。”于是他不顾重重压力,力排众议,首创乾县女子高等学校,亲任校长。他多方筹措资金修缮校舍,登门劝说女孩上学,把女校办得有声有色,培养出乾县第一批女学生,在社会上反响很大。

1918年,陕西靖国军在三原起义。李荣祖经吴希真推荐,应靖国军司令胡景翼邀请,出任礼泉知事。他身负行囊,步行40里到礼泉上任。李荣祖到任悉心政务,后调乾县、旬邑任知事,清正廉洁,洁身自好。有人赠联曰:“一身洁白理县事,两袖漕风是政声。”

1921年,关中饥荒,他变卖家产糊口。当邻居断炊之后,他慷慨解囊,把仅有的口粮分给邻居。灾后,担任乾县第一小学校长,致力于教育事业。因办学有方,教学效果显著,第一小学被县上命名为乾县“模范小学”。

李荣祖尽瘁教育,积劳成疾,于1927年1月8日病逝,享年55岁。

3、宋之浚:字哲甫,1882年12月生于乾县城内,清光绪末年曾在北京皇校就读,三年期满,考为秀才。他目睹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毅然抛却仕途弃政学医,立志治病救人。

学医之初,宋之浚经营中草药。1928年在县城小东巷开设仁术堂药店,一边经营药品,一边研究药理、病理,随之坐堂应诊。

行医中,宋之浚深感小儿病尤为难治,于是他立志专攻儿科,专为婴幼儿诊治。经过长期摸索、实践,逐渐积累了一套经验,大凡找他为小儿诊治的,只两剂中药便可奏效,当时人称他为“小儿医”。

1923年,宋之浚受五四运动影响,砍以教育救国,于是从教,任乾县高小校长。在任两年,尽管尽心竭力,实感时局动乱,经费无着,加之旧教育制度落后,积重难返,又弃教从医。

民国21年(1932),乾县一带,鼠疫流行,死者枕籍,乡城里外,一片凄惨景象。宋之浚急民所急,适得一名医传授秘方,便不顾自己安危,奔走四方,为群众诊治,不取分文,救治了不少患者。由于他救死扶伤,医德高尚,所以深得群众爱戴。

民国30年(1941),范紫东先生主修《乾县新志》,仰慕之浚盛名,邀他一起编纂县志,宋之浚欣然答应,搜集材料,积极参与县志修纂工作。

建国后,宋之浚深感人民政府关怀人民健康,便不遗余力,提高医术,精益求精,为医疗事业贡献毕生的精力。1955年5月病逝,享年73岁。

4、吴聘儒(1885~1924),字希真,庠生,后以字行。清乾州城内南街人。秉性豪爽,轻财任侠。清末肄业于三原宏道学堂,文思大进。曾愤慨地说:“国家糜烂不堪,革命形势澎湃,岂能静守书斋,而等毕业证耶?”遂辍学加入同盟会,奔走革命,终年风尘仆仆,奔波于全国各地革命会党之间。

他变卖家产,资助革命,引起家庭纠纷,遂与家人脱离关系,寓居三原、西安。吴希真热衷革命,不遗余力,辛亥革命前夕,成为孙中山在陕西倚重的人物之一。武昌起义,陕西响应,吴希真直接参与工作并贡献卓著。

民国建立,袁世凯窃取总统,陕西军政大权亦旁落北洋军阀之手。虽革命前景暗淡,但他志未消沉,仍潜心反袁工作,在西安创办平民会,暗结革命志士,联系有为青年,以待形势骤变,即可澄清陕局。令邑人王宝珊等在乾县五峰山以办畜牧场为名,准备武装力量,五峰山遂为西北反袁据点。吴希真在省垣活动,为袁系在陕亲信觉察,即刻挈家东渡,在东京与孙中山朝夕聚首,聆受教益。

五峰山林场

民国4年(1915),洪宪事发,吴希真即整装返陕,谊友范紫东为之撰写《讨袁檄文》。遂于五峰山聚众发难,首攻乾县县城,不克。民国5年(1916),又与乾县北洋系驻军开战,兵败撤围散伏,他也渡渭河入南山。民国6年(1917) 12月,于右任靖国军兴起,吴希真占乾县策应靖国军,集结省西各地武装,驻扎岐山。后与郭坚部发生冲突,兵溃返乾,又为北洋驻军所败。后来一直在日本、南京、广州之间,长期斡旋,尽瘁国事。

由此积劳成疾,于民国13年(1924)在北京医治无效而去世,终年39岁。追悼会上,孙中山亲书巨幅挽幛,题“革命巨子”四字,以致深切哀悼。吴希真后期精研佛学,广通释迦经典,革命一生,不置产业,身后惟佛经数箱而已。

5、刘一敬(1893~1961),字文伯。乾县长留乡亓父村人。他自幼入私塾,勤学好问,且秉性旷达。13岁时考入乾县高等小学堂。翌年转学于陕西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爆发,毅然弃学从戎,在陕西张云山部任何字五营总教练官兼何字一营营长。民国6年 (1917)参加靖国军,曾任营长、团长。

刘文伯少入行伍,自感学无基础,因于闲暇,致力学习。对宣传改革、新政的书籍尤感兴趣。五四运动爆发后,刘文伯受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便想在启蒙民众倡导新教育方面做出实际贡献,于是投资在乾县创办敬业小学、敬业图书馆,在西安创办敬业中学。

民国13年(1924),他出任国民革命军二军十师师长李虎臣部旅长。西安被围时,因坚守南城建立战功而升任师长。1927年集体加入国民党。同年,因宁汉分裂,政局变化,敬业中学和敬业小学被封停办。

1930年夏,杨虎城将军邀刘文伯任十七路军军事参议,又调任陕西盐务督销局局长。

民国21年(1932)陕西遭荒旱,民食不给,土匪猖獗一时,刘文伯被调任商洛五属绥靖司令、凤西绥靖区司令,翌年又调任十七路军独立旅旅长。其时,国民党军政人员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刘文伯深感从政之难,便决意退伍。民国23年(1934)之后,他开始倡导社会文化,创办《西安工商日报》,发表一些倾向进步、倾向革命的新闻和文章,在西安各界颇有影响。

不久,刘文伯返回乾县,蛰居故里,致力于地方社会事业。投资创办了乾县第一家织布工业,同时还创办晓钟剧社,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秦腔艺人。此外,他还学外国“托拉斯”,兴办了粮食集、商号、药店、木器店、书店、文具店、果园等。

西安事变时,刘文伯出任陕西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组编抗日义勇军三十五队。西安事变后,刘文伯随即回到西安。1943年担任《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董事长。该报倾向革命,所载消息及文章比较实际,说公道话。1946年,蒋介石来西安视察,看了《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后,指其为“在西安的《新华日报》”。该报被迫停刊。数月后,又创刊《工商日报》,不久又因种种原因而停刊。

1949年西北解放后,刘文伯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放战争时,他支援前线小麦800担,抗美援朝时又捐献飞机一架。为了解决部分女干部子女无人照管的困难,他创办敬业托儿所,深受各界欢迎。1956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时,他将其16亩果园和敬业托儿所的全部财产捐给了国家。

建国后,刘文伯历任西安市政府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民革陕西省委员会委员等职。1961年在西安逝世,享年68岁。

6、王结子(1904~1933),本名王振邦,乳名财娃。乾县乾陵乡人。幼时生性强悍,脾气暴躁,和小孩子玩耍,稍不顺心,便拳脚相加,常常打得别的小孩鼻青眼肿。如和人对骂起来,则气得瞪眼结舌,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所以人称“王结子”。

王结子家境贫寒,无寸土片瓦,借居别人两口破窑洞,靠父亲打短工维持一家生计。为生活所迫,母亲不得不领着他和年幼的弟弟沿门乞讨,常常遭人辱贱。幼年的王结子在心灵深处埋下了对社会、对富人仇恨的种子,渐渐养成一种报复心理。

15岁时迫于生计,王结子离开父母给人当长工,他不甘于过这出卖劳力的雇工生活,不愿任人驱使,常常顶撞主人,后来索性逃出主家浪迹江湖。

他长得骨瘦如柴,但身手矫健。1927年,23岁时在县公安局做事,习拳练武,练得一手好枪法。在剿匪中,他冲锋在前,屡次立功,得到局长信任。

后来,王结子利欲熏心,与土匪暗中勾结,为其通风报信。不久,公安局发现私通土匪的事,便决定要惩处他。王结子十分狡黠,没等公安局动手,便趁大家不注意偷了公安局的手枪和弹药,投奔张西昆部下。因他慓悍善战,很快被封为卫队营营长。

张西昆当时势力强大,督管乾、礼、永三县,而王结子自恃有功,目中无人,大有与张西昆分庭抗礼之势。张西昆也知道王结子为人,便决定对王结子下毒手。1930年5月,张西昆派兵偷袭驻扎在乾县城内的王结子,但扑了个空。从此,王结子便离开了张西昆,去投奔凤翔土匪刘德财。

在凤翔混迹两年,王结子认为可以独树一帜,便带领亲信杨号魁、卫兵张彦彪、李金良回到乾陵乡,招兵买马,占山为寇。铁佛土匪段老五得知他拉竿子树山头,认为此人不除,必为后患。他派人笼络他,与他拜为弟兄,并封他为副总领,想找时机除掉他。不料王结子生性狐疑,早有戒备。他将计就计,归附段老五之后,未等段老五动手,就杀掉段老五,抢走枪支弹药,收编了手下一部分匪徒,自己做了老大。王结子四处出击,打家劫舍,时值灾荒年月,饥民归附甚众,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国民政府也拿他没办法。

王结子把部队编为30个队,每队30至50人,各队设有队长,他自己为营长,他的部队遍及全县四乡八镇,部下经常拦路抢劫,甚至控制了西兰公路,连国民党政府运输物资也屡屡遭抢,弄得乾县一带风声鹤唳,鸡犬不宁。

1933年2月的一个早上,王结子带着他的匪队来到黄隆村。按往常,王结子每到之处,都要群众开门相迎,且备酒接风,不敢怠慢。但黄隆村却不然,这儿三面环沟,一面筑有城墙,村民素知王结子部队无恶不作,因而拒绝他们入城。王结子派手下一个队长让农民开门“迎客”,话音未了便被农民打死在城下。这下可气恼了王结子。王结子火冒三丈,命令手下:“不……捣捣捣平……黄……隆村……誓誓誓……不……罢……休!”

王结子匪兵与村民的激战一直延续到深夜。二更时分,王结子命匪兵火烧城门。霎时火光熊熊,浓烟滚滚,城门被大火烧毁。匪兵冲进村子,青壮年越沟而逃,老弱病残磕头求饶。王结子指着跪在地上的老人孩子,瞪大眼睛,恶狠狠地吼道:“鸡……鸡犬不留!”枪声连成一片,不一会街道上横七竖八地摆满了尸体,黄隆村被匪徒洗劫一空。

王结子盘踞乾州,声震关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33年3月,瑞士外交官乘小车途经乾县后邀头,被王结子部下拦截。王结子命匪徒抢走车上财物,并掠走外交官的太太,强行奸污。这件事披露之后,瑞士政府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蒋介石大为恼火,立即电示杨虎城,捉拿巨匪王结子并严惩不贷。于是,杨虎城派陆军第十七师四十九旅九十八团团长王劲哉率部剿匪。王部立即出击,在洞子沟西活捉王结子,押解西安。不久便被处决,死年29岁。

7、袁守谦1906年生于长留乡袁家庄村,因排行为二,又擅长说书,所以人称“说书袁二”。他少时家贫嗜学,博闻强记,每读佳作,即可过目不忘。年轻时曾学说书,兼习拳术,每遇冬闲雨雪,便在村中说书,深得乡邻喜爱。后又遇良师指点,技艺益精。后来曾在县城内柴市巷设书场,演说《水浒》、《三国演义》、《精忠岳传》、《封神演义》、《乾隆王下江南》、《七侠五义》、《征东》、《征西》等章回小说,偶有停场,众多“书迷”登门相邀,可谓座无虚席。

中年时,袁二因生活所迫流落街头,曾在武功、永寿县城设场说书。每说至打斗场面,先生舞扇作势,一招一式,皆有名堂。建国后,每遇农闲或雨天,春节,乡邻盛情相邀,仍为乡亲说书。当时县委书记刘怀德听过先生说书,倍加赞赏,并赠《新儿女英雄传》等新小说。

1963年,袁二生活十分困窘,遂患病。因无儿女依托,队里将其“五保”(保吃、保穿、保医病、保生活必需品、保丧葬)。10月殁,时年57岁。

8、张秦伯:1905年生于乾县城内北大街一书香之家。父亲张西园,颇宿学识,与向邑县萧之葆交情甚厚。萧为清末翰林院学士,饱读诗书,秦伯少年时即拜萧翰林为师,聆受教益。

秦伯治学,无意功名,只潜心文学,酷爱戏剧,以为高台教化,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遂于1938年发起创办晓钟剧社,亲自担任社长。剧社初办,财力不足,他不惜变卖家产。后得范紫东赞助,并得刘文伯解囊,晓钟社办得有声有色。

晓钟社初收学员30余人,秦伯不但督其练功练声,排演剧目,而且授以国语、算术、历史等课,提高文化水平,增强演员素质。

建国后,张秦伯当选为乾县第一届人大代表,后又担任教育科副科长、文化馆副馆长等职。他不慕名利,淡泊功名,于工作之余编写剧本,著有秦腔剧本《东林书院》、《滕王阁》、《昆山案》、《丰乐园》、《骊山烽》、《进履得书》等。

1985年因病逝世,享年80岁。

未完待续。

看完后,如果还觉得可以的话,请动动手点个赞;如果觉得喜欢的话,可以转发分享;再要觉得不好意思的话,就动动手打个赏,一块两块不算少,五块十块也可以。

(0)

相关推荐

  • 《友林乙稿》宋代 史弥宁 撰

    全书存一卷,录诗一百七十首,前有原序一篇.原宋本曾经黄丕烈.汪士钟.袁克文递藏,字大行稀.版面疏朗.民国初年高世异从袁克文处借得此本套印二百部以传当世.此为民国六年华阳高氏苍茫斋景宋刊石印本.此为国立 ...

  • 民国六年宋刊石印本诗集《友林乙稿》

    <友林乙稿>由宋代史弥宁撰.全书存一卷,录诗一百七十首,前有原序一篇.原宋本曾经黄丕烈.汪士钟.袁克文递藏,字大行稀.版面疏朗.民国初年高世异从袁克文处借得此本套印二百部以传当世.此为民国 ...

  • 民国三年袁像贰角银币挂饰

    民国三年袁世凯像贰角银币挂饰,制作精美,五彩包浆

  • 秋夜思乡

    七律   秋日游兴城 文/刘文才 关外山川绿色盈,围墙矗立护兴城. 炮台威震雄风在,袁帅高昂大义倾. 海水滔滔三尺浪,红旗猎猎百帆争. 千秋朝代多更替,今日辽西入盛名. 注: 袁帅是指明朝镇守兴城的元 ...

  • 民国三年袁大头 错位

    民国三年袁大头 错位     pingpu

  • 【随笔】行走在乾县(十)新阳镇

    行走在乾县之(十)新阳镇    一.概述 新阳镇位于乾县城西十公里处,东邻漠西,南接周城.梁村,西接邻平.石牛,总面积39.06平方公里,全乡辖12个行政村,包括三星村.王村(新庄).沟北村.西郭村. ...

  • 【随笔】行走在乾县之(六)马连镇

    一.概述     马连镇位于乾县东南方向26公里处,东邻礼泉,西接武功,南毗兴平,全镇总面积33平方公里.境内陆势平坦,土壤肥沃,其中耕地面积28595亩,果园面积8177亩,且位于宝鸡峡中下游,灌溉 ...

  • 【行走在乾县之修订版】城关镇

    四.历史人文遗址 1.历史遗迹:乾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已查明有88处古遗址,在古村落遗址中有3处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4000年前乾 ...

  • 【行走在乾县】之(十六)城关镇

     行走在乾县之(十六)城关镇 一.乾县历史沿革 乾县古称好畴.奉天.乾州,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商周为岐周之地,夏为雍州之域,战国时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始置好畤县.秦始皇统一六国 ...

  • 【随笔】行走在乾县之(十二)周城镇

    行走在乾县之(十二)周城镇 一.概述 周城乡:周公旦建城筑府之地,位于乾县西南边陲,西接临平镇,东连新阳乡.梁村镇,南与武功接壤,全乡以宝鸡峡五支渠为界,分南北两片.辖:周城府.庄里.南寨.紫邀.王家 ...

  • 【行走在乾县】乾州蕞娃: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藏品推介(十)​清末爱国三杰在乾州

    [内容提要]清末爱国三杰在乾州留下足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相关佐证,因此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的左宗棠.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乾县驻足的历史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窑匠,年轻人不知道是干啥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很早以前,人类都是穴居在山洞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遗址),后来演变成半地穴式(陕西半坡古人类遗址), ...

  • 【行走在乾县】乾县地域文化的守护和传播者(六)续篇——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

    (六)续篇--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 乾县1949年5月解放后归属于陕甘宁边区邠县分区(在很多资料上写的是"彬县分区",这是不对的,根据史料正确的写法是"邠县分区" ...

  • 【行走在乾县】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藏品推介(六)乾阳书院的文献资料

    (六)乾阳书院的文献资料 两任山长(书院院长)以及部分学子的著作,还有乾阳书院改制为"乾州中学堂部"后所使用的教科书,路德的文集<柽华馆试帖汇抄辑注><陆润生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