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三借”
不谈“拗救”,只谈“借对”。
汉字,一字一音。这个“字音”,分“声”、“韵”、“调”三部份。每一个字,如被诗句运用,它的“声”提供朗读;它的“韵”提供押韵;它的“调”提供平仄。
诗句中,如果找不到恰当的字,则可“借”。这“借”,就是借别的字一用。借了也不用还,尤如老虎借猪,一旦借去,就成了这首诗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了。
先说“借韵”。这个字不属于这首诗所应该押的韵部而用其押了,就称为“借韵”。“借韵”也不属于我要谈的“三借”范围。
我要谈的“三借”,是“借音”、“借义”、“借调”。
1、“借音”,即“借谐音”,如: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
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间。(子夜四时歌.夏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李白的“丝”为“思”所借,“枝”为“知”所借。
第二首“蓉湖”为“夫容”所借,“莲子”为“怜子”所借。
李商隐的“丝方尽”为“思方尽”。
2、“借义”。这“借义”又再分“借义”、“借数”、“借色”。
A、“借义”:
青草连湖岸,繁花亿楚人。(杨凭)
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张乔)
水清迎过客,枫叶落行舟。(部士元)
舴艋猿偷上,蜻蜓燕竞飞。(司空图)
例一,“湖”为“胡”所借以对楚。例二,“下”为“夏”所借以对“秋”。例三,“枫”为“风”所借以对水。例四、“舴艋”本为“小舟”,为“蚱蜢”所借,以对“蜻蜓”。
B、“借数”:
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张子容)
佳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佚名)
白首为迁客,青山绕万舟。(郑谷)
例一,“柏”为“百”借以对“九”。例二、例三,“迁”为千借,以对“十”、对“万”。
C、“借色”: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杜审言)
春帘黄叶落,开户子规啼。(贾岛)
朱弦拂宫徵,洪笔振风骚。(白居易)
例一,“清”为“青”借以对“白”。例二,“子”为“紫”借以对“黄”。例三,“洪”为“红”借以对“朱”。
3、《借调》:这是一种特殊的“借声”,一般用在相通字上,即甲字因声调平仄不合,借一个相通字以救平仄。如:
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梅尧成)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毛泽东)
例一,是为了五字皆仄(五侧诗),将“颇”的仄声以借“颇”的平声(因“颇”的平声之义不能用于诗意,故借其调)。例二,因“探”为平声,此处诗意又必须用“探”,只好找“探通撢”,“撢”为仄声,因而“探”可读仄。当“探”通“撢”读仄后,这探的“义”已不是平声“探”之义了,因此说“借调”。例三,成吉思是名,汗是姓。汗作姓读平声,此处须仄,于是借“汗”的他义仄声,以使平仄不出律。此种借法与李商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