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禁止出境文物(三)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主脉的中原文明,就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而且,通过发现仰韶文化也第一次从科学考古的角度,证明了中华文明真的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啊。仰韶文化的彩陶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因此当年安特生根据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仰韶文化作为更发达的彩陶文明,肯定是由中国西部黑红彩陶文化发展来的,进而提出著名的也是饱爱争议的中华文明西来说。
建国前,山东发现的龙山文化黑陶被用来否定西来说,而建国后甘肃大地湾文化等史前更早期彩陶文化发现,也证明中国彩陶文明的本土起源。在仰韶文化出土的众多彩陶中,肯定要以这件人面鱼纹盆最为著名了,这个盆绝对是“窝闷过家滴”。彩陶人面鱼纹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史学和考古学界积极与人类发展阶段的经典论著结合,在半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正好被认为完美印证了经典论著关于父系氏族公社的论述,因此半坡文化不仅被视为仰韶文化的代表类型,也成为新中国考古成就的象征。又过了几十年,现在认为以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也称为半坡期,距今6000到7000年,所以这件人面鱼纹盆也至少有6000岁了。
人面鱼纹盆自打出土,就成了半坡文化的象征,更成了中国彩陶的象征,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象征,成为新中国考古和建设的成就象征,选入各种书刊杂志和中小学的历史课本,从此深入一代代人的心中,成为国博史前展厅中知名度最高和最有人气的文物。
因此,人面鱼纹盆前,总有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对着孩子们深情地说,“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课本上讲过的”。
人面鱼纹盆是以内壁用黑彩绘出的两组对称人面鱼纹而命名。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
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
人面鱼纹盆的艺术水平很高,原始先民用很简单的几笔,就画出了心中的形象,有很强的图案性。盆内壁的绘画空间分布合理,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突出了人与鱼的平衡关系。构画手法大胆夸张,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引发了无尽的遐想。
关于人面鱼纹盆的图案内涵,自陶盆出土起就一直争论,目前总共多达36种说法,主要归结为三类,一是认为当时人对鱼的图腾崇拜,二是认为象征与生殖相关的人体器官,三是认为宗教色彩。
半坡遗址是在西安浐河东岸发现的,几千年前那里更是一片温暖湿润的水乡,半坡人在河谷阶地兴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兼有采集和渔猎的定居生活,当时大概有六七百人生活在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半农半渔猎生活,使得鱼成为半坡人日常和重要的捕捞对象,半坡人也对鱼非常亲切,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图案,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因此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不过鱼虽然对半坡人很重要,但也太常见了,而且是半坡人的主要食物,因此半坡人应该不会把鱼作为图腾。至于象征人体器官,就更智者见智了。
现在得到认可比较多的观点指出,人面鱼纹盆是在半坡遗址的墓葬区发现的,是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因此认为人面鱼纹盆应该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盆中所绘人面是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似乎戴着面具,可能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也就是说这个人面具有巫师的身份。因此,这类图画被认为象征巫师请鱼神附体,是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
类似内容的陶盆在半坡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也展出一个人面鱼纹盆,大小图案差不多,就是人面上面还有两条线和点组成的十字,另外破碎的也比国博的这个厉害,当年应该是把保存最好的收到北京了。仰韶文化对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半坡时代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阶段,彩陶是半坡的重要标志,而这件人面鱼纹盆是半坡彩陶中的代表。因此,这件远离西安和半坡的人面鱼纹盆作为唯一的半坡文物,被列入了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单。
关注我们与照耀同行IDwalkingwithshining与历史、文化同行,与自然、美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