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镭姑娘”离世后尸骨发光,这起商业阴谋引发的科学悲剧警醒后人

1928年,在一位目光锐利的法医监督下,一具已经入土五年的意大利裔美国女孩的尸骨,被开棺验尸,她叫艾米丽·马基亚,去世时刚满25岁,艾米丽并不是因为遭到了袭击,而她的身份也于大部分女劳工无异,唯一不同的是,她曾在“美国镭公司”工作过。艾米丽的尸骨在被焚烧后,在黑暗中泛出了妖艳的绿色荧光,一项惊天真相浮出了水面。

这不是小说情节,也不是恐怖故事的编撰,而是真实存在于上个世纪的一场科学悲剧,而这个悲剧的主角,确是居里夫人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

1902年,经过无数次的提取,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处理了近一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了0.1克的镭盐,并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6。

镭的发现在科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尔毫无争议地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因为镭元素在黑暗中发出的幽幽绿光,原本对人体有害的强放射性元素被以讹传讹,加上实验中镭射线可以消灭无法应对的癌细胞,其神奇的特征也被解释为是一种象征生命力的“万能神药”,不法奸商怎么会放弃这大好的商机,于是各种匪夷所思的保健产品在资本的运作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含镭元素的香烟,1910年在德国刚一上市就被炒到天价一售而空。

镭香烟

看到镭元素的标签如此吃香后,矿泉水公司也加入其中,推出了纯天然镭元素矿泉水,宣传是镭矿区最货真价实的馈赠,其最基本的功效就是延年益寿。

之后五花八门的镭元素产品更是深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镭元素化妆品、镭元素牙膏、镭元素杯子、镭元素巧克力等等,甚至推出了镭元素内裤,号称可以提高活力。

镭牙膏

人们对镭的崇拜,让商人们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并没有因为镭的放射性而出现什么身体上的负面问题。

细心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当时镭元素是非常难提取的一种物质,镭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多种矿物、土壤、矿泉水和海底淤泥中,镭在自然界中分布特别稀少,仅占地壳原子总数的一百亿亿分之八,居里夫人也是处理得非常多的沥青铀矿才得到那一点点的镭元素。

镭元素的价格非常昂贵,生产普通的日用品的工厂怎么可能购买得到、购买得起镭元素添加到产品中去呢?所以这些使用“镭产品”的人还得“感谢”不法商人的假冒伪劣产品。

但是,生产钟表的美国镭公司可买得起货真价实的镭。

他们利用镭的夜光属性,涂抹到指针表盘上制作成夜光表,这种表可以使士兵在夜晚也能使用,在当时同样因为“镭标签”非常受欢迎。

作为美国镭公司的普通女工中的一员,艾米丽有幸在20岁的时候,进入了这家条件苛刻的天价薪酬公司,她的工作非常简单,只是用尖尖的笔在表盘指针上涂抹,就能每个月拿到500多美元的天价工资。

接触到货真价实的镭,钟表厂外的人们为镭元素产品疯狂,而这些女工手里就有着含着“万能神药”的涂料,后面的事大家也能猜个一二。有的女工会“无意中”将涂料蹭在头发上,镭让她们的头发在夜晚变得“璀璨”,而以艾米丽为例的女工,则是为了让笔尖更“锋利”,直接用舌头舔舐笔尖,这样她们便能直接吞食镭。

起初,一切都和往常一样,但是工作了两年后,艾米丽和她的同事们接连出现牙疼、流鼻血、脱发等小问题,这根本不足以引起她们的重视,直到第四年,艾米丽身体变得非常虚弱、贫血、牙齿脱落、脖子肿大等严重问题,1928年25岁的艾米丽在痛苦中离开人世,倒在这种“怪病”下的受害者不止艾米丽一人。

其实,早在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元素以后,她就用自己的身体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内容很简单,把手放在不可见的镭射线中几小时,结果手上出现了像灼烧一样的溃疡面,过了好几个月,溃疡处才重新长好,居里夫人用这种自残式的实验告诉大家镭的强烈辐射对人体是有害的。

镭的危害性一直都有,企业家和科学家也都知道,但在资本的力量下,所有质疑镭元素的声音都被打压下去,忠告反而成为了被质疑的对象。

直到一名叫哈里森·S·马特兰的法医掀开了艾米丽的坟墓,将带有荧光的骨头公之于众,镭元素的谎言才被揭穿,一场由“镭姑娘”发起的维权马拉松也展开,但是深知纸包不住火的美国镭公司,开始变相的拖延公开审判的时间,深受镭元素伤害的镭姑娘们也没能坚持到开庭,还有一些镭姑娘直接被收买,达成了庭外和解。

只有一名叫凯瑟琳·多诺霍的镭姑娘没有同意,向法院提出25万美元的赔偿,经过一次一次的不断上诉以后,1939年终于打赢了官司。

病榻上的凯瑟琳

最后

赢了官司的凯瑟琳,同时也已经病入膏肓,她苦笑着对律师说:赢得了赔偿可以在自己的葬礼上多放些玫瑰花吗?对于她而言,比赔偿更重要的是真相。

凯瑟琳的坚持撕破了资本家的阴谋,也促成了后来的《劳动法》,这场震惊世界的科学阴谋也真相大白。

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对新的科学技术的认识总是伴随着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在没有得到十足的验证之前,很容易被不法商贩借高科技之名谋财,镭姑娘不是第一批科学悲剧的受害者,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批,但是我们后人要吸取教训,对新的科技抱有敬畏之心,减少类似的悲剧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