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木匠混了27年,他设计的美宿毫无网红感,却总是满房

谁说“小而美”就必须网红化
温暖、自然、真实、质朴
是谢柯的答案

既下山·梅里

鸭舌帽,黑框眼镜,干净的素面外套……眼前这位留着灰白络腮胡子的大叔,正是室内设计界的红人,谢柯。

在大理见面时,他看起来温和又热情,主动搬来椅子,邀请我们一起喝咖啡。

度假酒店是谢柯的拿手好戏。

2018年底的既下山·梅里让他极速出圈,如今,他的作品总是一房难求。

既下山·梅里

谢柯的最新作品,是洱海悬崖边的酒店,六阅·海东方。
红瓦暖墙,热带植物,浓浓度假风情,让人一路上的疲累都被从肩头卸了去。

六阅·海东方

温柔素雅的色调,简单而原生态的陈设,坐在原木打造的椅子上,眼前的落地窗仿佛装进了一整个洱海。

六阅·海东方

一如胡子下的笑容,他的设计总是朴实却亲切,乍看有些单调,只要住下来,就能逐渐参透到其中轻松、自然、舒适的魔力。
同行纷纷想要效仿他,连谢柯在大理的自宅,也成了人们都伸长了脖子想进来参观的教科书,被评为“全球最美的100个家”。

谢柯大理自宅

实木、白墙、手作、景观,依靠这些一脉相承的元素,谢柯红了。

但他的红,没有夸张的装置,没有跟风的潮流,没有铺天盖地的求打卡,和任何网红的代表都不沾边。

教科书上没有写字,谢柯也没有秘诀。

他的房子,只为 “人”。

夕上·双廊

01

通过他的设计

可以看见背后的城市

经谢柯设计过的房子,总像是原本就属于那里。

在梅里雪山面前,他打造的既下山沉默而内敛。

既下山·梅里

一切多余的都隐去。

建筑成为了一个等候多时的接纳者,张开怀抱,欢迎着艰难辗转抵达的人们。

壁炉里跳跃的火光、墙上斑驳的藏地壁画,以及大大小小的陶罐,让这个为朝圣者们准备的憩息所,质朴而温柔。

既下山·梅里

到了重庆的既下山,梅里的一切就消失了。

这座改建自民国使馆和银行的傍江老楼,院子里有两棵土生土长的黄葛树,可以眺望对岸热闹的渝中半岛,打开窗,就是东水门大桥和长江索道。

既下山·重庆

在谢柯手下,屋内的墙体、建筑层高,乃至窗的比例,都保留着老建筑的原汁原味,实木家具也和古朴的氛围一脉相承。

既下山·重庆

素色的墙面映衬着窗外的绿意,内外的景致逐渐合二为一,重庆的味道也就蔓延到了屋里。

既下山·重庆

来到洱海边的夕下·双廊,水成为了重点。
在双廊古镇,两把藤椅,几株三角梅,就构成了一个迷人的午后。

夕上·双廊

全窗的大堂通透明亮,清茶过后,通过幽静的林中径漫步向水域,由窄及宽,一切烦忧都消弭于广阔天地。

夕上·双廊

给人最好的体验,就是让他们的身心真正沉浸在当下的情景里。没有设计师的用心,住客也无法在情感上与这座城市贴得更紧密。

谢柯的空间是朴素的,但绝不是简陋的。简单外表下,唯一凸显的,是对人的关照。

在各类网红风格大行其道时,让空间回归内在的舒适、恰当,这种有意识地摒弃风格,就是谢柯的风格。

02

工匠出身

他相信空间可以生长

普通人想象中的知名设计师,往往都出自知名建筑设计院校,谢柯,却是个毕业了二十七年的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生。

在那之前,他还当了七年的钳工,在表妹准备考学时,只是陪同学习的他,意外考上了。

或许正因此,他身上总沾着一丝设计师里独特的匠人气息。在他身边的,也还是那群从1994年就认识的工人兄弟。

“我特别幸运一开始就遇到他们。那时候刚从学校出来,啥也不懂,就经常往工地跑,观察现场,学到了好多,发现原来一套东西做完,背后有那么多细节需要你去关注。”

六阅·海东方

时至今日,谢柯还是觉得这些师傅是自己的老师,大家年末总会小聚一下,探讨心得。有时候他想得太复杂,师傅们总能帮忙指出一条更简单的路。

简单,并不代表粗糙。

这些手工匠人们常年累月触摸木材,打磨的每件现场木作,都是工艺品,比起现代工业下的规模化生产,更有人的温度。

夕上·双廊

谢柯设计的家,基本都有木工手作的物件。

从桌子到书柜,再到院子里的葡萄藤架,甚至在大理自宅里,也有他从路边捡来的一整块原木,经过少许雕刻,就成了一张茶几。

谢柯大理自宅

自然,本来就是设计的一部分。谢柯觉得,它甚至比任何设计语言都要强。
“一般我去到一个地方,就会先分辨东西南北,这个太重要了,你知道早上的阳光从哪儿来,然后下午一直到傍晚又去了哪儿。”
在大理的日子,谢柯时常追着太阳走。他爱在院子里喝茶,阳光移到哪,就把桌椅板凳挪到哪。

夕上·双廊

朝夕的明暗和四季的更迭都时刻涂抹和塑造着整个环境。

大多数时候,比起冥思苦想什么手法,什么材料,谢柯总是先钻进空间里,仔细看看自然已经准备好了哪些礼物。

一面平平无奇的素白墙面,把小窗拉开,窗外绿色的枝条立刻变成了一张画。

夕上·双廊

同样,给《梦想改造家》里的五姐妹设计养老房的时候,谢柯在墙上开了一扇细长的窄窗。

它正好把屋外的房檐,瓦片和柿子树都装进去,映着背后湛蓝的天空,美得就像上学时在他调色盘下的创造。

五姐妹丽江养老房

尽管有着优秀的审美,这些巧思却不是凭空而来。

交给谢柯的房子,他比业主来得还勤,来回走动,或坐或卧,让想象的触角拂过屋里的每一寸。

六阅·海东方

“角落里那有个窗帘,拉上之后,阳光不会直接照过来,我就想,下午在这里打个盹肯定挺舒服。”

难怪他的设计都是发乎直觉。

夕上·双廊

不过,变化总会超出想象。

一件家具安静地躺在角落,就能和其他物品对话;一堵白墙平平无奇地立在一旁,在光影的游走中仿佛就有了呼吸;一些植物可能在你希望它开的时候败,在你以为它枯的时候荣……

六阅·海东方

空间是不受控的。因此,谢柯并不觉得自己的想象得把空间填满。

“很多人在设计的最开始,就已经有一个完整的构图和画面,之后他所有的选择,都直奔那个结果而去,没有留下任何的意外或者不确定性。其实,那些才是最有意思的东西。”

于是,他只设计70%。

在剩下的留白里,房屋会随着时间,与街道,与自然,与内部发生的情感与故事一道自由地生长,最终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夕上·双廊

谢柯觉得,这样的空间才是愉悦的。

住在里面的人会发现,他们的家不是一个只用来给外人观赏的漂亮玻璃球。

他们的家是用来住的,是被自己不断改写的,是活着的。

夕上·双廊

03

不盲目跟风

为真实的生活而设计

熟悉谢柯的人都说,他是个很懂生活的人。

他喜欢老小区,自己也住在重庆的老小区里,因为喜欢那里“生活的痕迹”。

植物生长的状态,光投在地面的变化,车道上的各种喧嚣……在街头巷尾漫步时,很多人们视而不见的日常,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虹膜里。

谢柯的眼睛愿意记住这些,因为它们代表了这个城市真正特别的地方,这是那些大同小异的商业中心所不能做到的。

“城市正变得越来越相像”成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如果被随意空投进一个地方,他甚至不能判断自己究竟在哪里。

城市是被人设计的,谢柯知道,是设计变得相像了。

但他不喜欢跟风。他的设计表达的,本就是自己渴望讲述的故事,绝不是被当下的时尚所牵引。

既下山·梅里

“我记得在2000年的时候,每户人家基本都有一个电视墙,还一定要跟隔壁的不一样,于是那个时候设计师就把一个电视墙做出一百种花样。”

“但这是很奇怪的,”谢柯说,“因为它跟生活无关。”

同样,在洱海边,点开一百张民宿照片,一半以上都是落地窗前的精致浴缸照,这种潮流也让谢柯费解。

“他们泡的时候百分之百是要把窗帘拉上的。”他觉得,这种设计违逆了人本真的习惯,场景应当保有隐私,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拍照现场。

夕上·双廊

拍照和打卡制造了一种给人观摩的网络旋风,但谢柯,更在意住的人自己怎么活。

“现在所有人都希望能快速地给到一个网红的东西,两三年就把它卖了,成本就回来了。”

“我会觉得,如果是这样的人的话,我们把东西做出来,到时候去经营,它也会变成他们的样子。”

谢柯的餐厅“格外小馆”

如果主人无法感受到空间本身的氛围和气场,他们和空间反而会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直至最终导致设计的消失。

入行近三十年,他早已不把商业价值看作终极目的。主人,客人,乃至所有人,在空间里生活,交融,对话,才是谢柯心中的理想状态。

什么红就做什么吗?

可以红,但没必要为了保持红丢了自己。

网红风格就像汽水,给人一时间的甜爽,而谢柯喜欢喝茶,热气持久,回味悠长。

“经常有人说,那家酒店太好了,他们半年就收回投资了,我说这跟好有什么关系?”谢柯笑。

“如果十五年,二十年之后它还在那儿,还会被人提起,还有喜欢它的人,那才是真的好。”

文、编辑/Freya
图片来自谢柯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