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狂说徽州12】徽商到底多有钱之“乐善好施”的鲍淑芳

(竖版视频,点击全屏播放,效果更好)

【司马狂说徽州12】徽商到底多有钱之“乐善好施”的鲍淑芳

司马狂/文

中国古代的牌坊,旌表的大多是忠臣、孝子、节妇,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忠孝节”。而古人认为的品行高尚者,谓之“忠孝节义”,这“义”字,能获得皇家认可,并能得到牌坊作为表彰实物者,少之又少。但在徽州府歙县的棠樾村,七座牌坊连成一条线,中间的那座牌坊,便是清代嘉靖皇帝旌表鲍氏富商鲍淑芳父子的,那就是座“义”字坊。

鲍淑芳的祖上就在扬州经营盐业,到了鲍淑芳手上的时候,更是富可敌国,出任了两淮八大盐业总商之一。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鲍淑芳是与江春一起负责接待的富商。鲍氏其人,不仅有钱,更重要的是“乐善好施”。世人赞曰“富而不奢,豪而不吝”。

嘉庆八年的时候,鲍淑芳因为捐钱给皇帝作为军饷平定叛乱,受到嘉庆帝的褒奖。两年后的嘉庆十年,大清王朝流年不利。先是洪泽湖泛滥,鲍淑芳自己一个人独自捐6万石大米赈灾。接着,淮河、黄河接连发大水,一时间真的是民不聊生,鲍淑芳又捐小麦4万石,并且自己亲自奔赴救灾的一线,一待就是两个月。史官记载称之:活人数十万。洪水退去以后,鲍淑芳为一劳永逸的抗洪,又捐款300万两白银,修筑河堤。

鲍淑芳死后,其子鲍均子承父业,也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富翁。嘉庆皇帝有感于鲍氏父子的扶危济困,欣然下旨,让鲍氏修建了“乐善好施坊”。此坊留存至今,默默向世人述说着当年鲍氏父子的善举。

(0)

相关推荐